翻译
我从前南行过岭时,曾在龙泉寺的钟上题诗;如今再次北归,依前韵作此诗。
秋风吹卷着枯黄的落叶,清晨的雨水洗尽了尘埃,使绿叶更加清新洁净。
人们都急于赶路,贪恋归途的顺畅美好,而时节已临近中原的传统节令。
下山时我独自缓缓前行,尽管路途艰难险阻,却不敢有丝毫遗忘。
我远远地知道,我的侄孙(或指后辈)已经成功接待或招致了如鲁国诸生般的贤才。
以上为【余昔过岭而南,题诗龙泉钟上,今復过而北,次前韵】的翻译。
注释
1. 过岭而南:指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南迁翻越大庾岭之事。
2. 龙泉钟:龙泉寺之钟。龙泉寺在江西虔州(今赣州),为苏轼南行途经之地。
3. 次前韵:依照此前题诗所用的韵脚再作一首。
4. 黄落:枯黄凋落的树叶。
5. 绿净:绿色被雨水洗净,显得清新洁净。
6. 归路好:指北归之路顺畅,人心喜悦。
7. 节近中原正:节令接近中原地区所遵行的正统岁时,暗示回归文化中心。
8. 下岭独徐行:从大庾岭北下时独自缓慢行走,体现谨慎态度。
9. 叔孙子:可能指苏轼弟苏辙之孙,即苏过的儿子,或泛指晚辈。亦有解作“叔孙氏之子孙”,借指贤才。
10. 已致鲁诸生:意谓已能招揽或培养如鲁国儒生般的贤士,象征文化传承不辍。
以上为【余昔过岭而南,题诗龙泉钟上,今復过而北,次前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由南返北途中所作,系重过岭南时追忆旧游、感怀时序与人生际遇之作。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又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慨与家族传承之思。前四句写景叙事,以“秋风”“朝雨”点明时节清寒,暗喻心境澄澈;“人贪归路好”一句,既写众人急归之情,也反衬诗人自身的从容谨慎。“下岭独徐行”凸显其历经磨难后的沉稳与警醒。结尾转写家族后辈有所成就,流露出欣慰与期许。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平和深远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余昔过岭而南,题诗龙泉钟上,今復过而北,次前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情感内敛而厚重。首联“秋风卷黄落,朝雨洗绿净”以工整对仗开篇,写秋日清景,既具画面感,又暗含涤荡尘俗、心境清明之意。颔联转入人事,“人贪归路好”与“节近中原正”相映成趣,众人之“贪”与诗人之“慎”形成对比,凸显其历经贬谪后的清醒与克制。颈联“下岭独徐行,艰险未敢忘”是全诗精神所在,既是实写山路之险,更是人生经验的总结——纵然归途在望,仍须戒惧如初。尾联宕开一笔,由己及人,寄望于后辈,将个人命运与家族文化传承联系起来,境界得以升华。整体语言质朴自然,无雕饰之痕,却蕴含哲理,展现了苏轼晚年“绚烂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余昔过岭而南,题诗龙泉钟上,今復过而北,次前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语淡而意远,下岭徐行一语,足见先生处顺境而不骄,履坦途而不忘险。”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朝雨洗绿净’五字,清极秀极。结语寓意深远,非徒述家事也。”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主唐诗,然其评苏诗云:“东坡晚年七律,渐入渊永,如此类者,皆有风人之旨。”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过岭诗凡数首,此最平正有味。‘艰险未敢忘’五字,是东坡一生心得。”
5. 钱锺书《宋诗选注》:“苏轼北归之作,多带解脱与回顾之感。此诗不发议论,而感慨自在言外,尤见功力。”
以上为【余昔过岭而南,题诗龙泉钟上,今復过而北,次前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