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石耳峰头,山路仿佛与天相接;梵音堂下,月光倒映在清泉之中。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品尝庐山的泉水,他日恐怕也只能徒然参拜雪窦禅师那样的高僧了。
袖中的珍藏经书尚未取出诵读,梦中却已先传来飞盖(象征佛法或灵感)降临的情景。
如今还有谁真正理解嵇康那样的高士呢?野鹤虽姿态昂然超逸,却终究还未能成仙。
以上为【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仙】的翻译。
注释
1. 圆通禅院:位于江西庐山,宋代著名禅寺,属临济宗,为当时江南重要佛教道场。
2. 先君:指苏轼之父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著名文学家。
3. 宝积献盖颂:佛经名,全称《佛说宝积经·献盖菩萨品》,此处指苏轼手抄佛经以纪念亡父。
4. 长老仙:圆通禅院住持长老,法号或俗称为“仙”,具体生平不详。
5. 石耳峰:庐山著名山峰之一,因形似石耳得名,位于东林寺附近。
6. 梵音堂:寺院中讲经说法之所,梵音指佛经诵读之声。
7. 庐山水:指庐山清泉,古人认为其水质极佳,苏轼另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之句咏庐山茶水。
8. 雪窦禅:指北宋雪窦重显禅师(980–1052),云门宗高僧,以诗偈著称,有“云门之后,雪窦为冠”之誉。此处代指高深禅境。
9. 宝书:指珍藏的佛经或道书,可能特指《宝积经》抄本。
10. 飞盖:原指贵族车驾,此处借指佛法传播或灵性感悟的降临;亦可解为梦境中象征智慧或启示的意象。
11. 嵇中散:即嵇康(223–262),三国魏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以孤高绝俗、善琴能文著称,后被司马氏所杀。
12. 野鹤昂藏:形容鹤姿态高峻挺拔,比喻隐士风骨。昂藏:气宇轩昂貌。
13. 未是仙:尚未超脱凡尘,未成正果,暗含人生遗憾之意。
以上为【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仙】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二十四日,时苏轼由黄州量移汝州途中,途经庐山圆通禅院。次日恰为其父苏洵忌日,故有感而发。全诗融写景、抒情、怀旧、参禅于一体,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诗人以“初饮庐山水”表达对自然与佛理的初次深切体悟,又以“徒参雪窦禅”流露出对修行境界难以企及的自省。后联借嵇康典故,寄托孤高不群之志,尾句以“野鹤未是仙”自喻,既显超脱之姿,亦含人生未竟之憾。整首诗语言凝练,用典精当,体现了苏轼晚年融合儒释道思想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仙】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前六句写景叙事,后四句转入哲思与抒怀,层层递进。首联以“石耳峰头”与“梵音堂下”对仗,勾勒出高山古刹、月下清泉的幽静佛境,空间感强烈,意境空灵。“路接天”暗示攀登修行之路的高远,“月临泉”则象征心性澄明,二者共同营造出禅意氛围。颔联“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为全诗枢纽:前者实写初到庐山的体验,后者虚写未来参禅之愿,然一“徒”字点出理想难遂之悲,透露出诗人对禅境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颈联转写内心活动,“袖里宝书犹未出”言经典在怀而未及修习,“梦中飞盖已先传”则写灵机早动、感应冥通,形成现实迟滞与精神飞跃的对比,展现苏轼特有的哲思张力。尾联借用嵇康典故,以“何人更识”发问,抒发知音难觅、高洁难容于世的孤独感;结句“野鹤昂藏未是仙”尤为警策,既自比野鹤之清高卓绝,又坦承尚未超脱尘网,蕴含着对生命终极归宿的深刻思索。全诗语言典雅而不晦涩,情感沉郁而不失旷达,充分体现了苏轼融通三教、出入生死的思想高度。
以上为【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仙】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三:“此诗清空一气,超然物外,而感慨深至,非但模山范水者所能道。”
2.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初饮’‘徒参’二语,见公于禅学不敢自满,谦抑之衷,溢于言表。”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梦中飞盖,妙语入神,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有千钧力者不能道。”
4. 近人陈寅恪《论再生缘》提及苏诗时称:“东坡晚年之作,多寓身世之感于山水之间,此诗尤能体现其‘外示旷达而内怀忧患’之特质。”
5. 当代学者莫砺锋《苏轼诗词选》评曰:“此诗将祭父之情、游山之乐、参禅之思融为一体,末以嵇康自况,格调高远,余韵悠长。”
以上为【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