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去年腊月时节我曾探访孤山,曾在山中僧人房舍的窗下度过半日清闲时光。
并非因为思念家乡而急于与妻儿团聚,而是因已与修道之人有约在先,理当如约返回。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翻译。
注释
1. 孙莘老:即孙觉(1020—1090),字莘老,北宋学者、官员,苏轼好友,曾任湖州知州。
2. 腊日:古代祭祀百神的日子,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亦泛指腊月中的吉日。
3. 孤山:位于今浙江杭州西湖之中,宋代为名胜之地,多寺院园林,林逋曾隐居于此。
4. 僧窗:指山寺中僧人的居室窗户,代指寺院清幽的环境。
5. 半日闲:形容短暂却宁静安适的时光,体现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珍视。
6. 不为思归对妻子:并非因为思念家人而急于回家团聚。
7. 道人:指修道之人,可能指山中隐士或僧人,亦可泛指有道之士。
8. 有约:指此前与山中隐者或友人约定再返此地。
9. 径须还:应当直接返回,不可失约。“径须”意为理应、必须。
10. 此诗作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1071—1074),时与孙莘老交往密切。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苏轼赠予友人孙觉(字莘老)的作品,语言简练,意境清远。诗中通过回忆去年冬日访孤山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信守约定的重视。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抒情明志,结构紧凑。诗人以“不为思归”否定世俗亲情之牵绊,转而强调“道人有约”的精神追求,体现出其超脱尘俗、重诺守信的人生态度。全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展现了苏轼在仕隐之间寻求平衡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冷幽静的冬日山行图。首句“去年腊日访孤山”点明时间与地点,腊月寒天,孤山寂寂,营造出远离尘嚣的氛围。次句“曾借僧窗半日闲”细腻传神,“借”字写出诗人暂依佛门、享受片刻宁静的心境,“半日闲”虽短,却弥足珍贵,反映出他对精神自由的渴求。后两句转折自然,以“不为……但为……”的句式强化主题:诗人之所以离开,并非被家庭情感所牵,而是出于对道义与承诺的尊重。“道人有约径须还”一句,既显其守信之德,又暗含对高洁人格的追求。整首诗寓情于事,不事雕琢而意味深长,体现了苏轼诗风中“平淡中见真味”的特点。同时,诗中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慕,也折射出他在仕途奔波中对心灵栖居地的向往。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淡而意远,似不经意,实得林下风致”。
2. 清·纪昀评苏轼诗云:“随意落笔,自然超妙,此等诗最能见性情。”(见《瀛奎律髓汇评》引)虽非专评此诗,然可移用于此。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未选此诗,然其论苏诗曰:“东坡七绝,清空一气,往往于寻常语中见深远。”与此诗风格契合。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苏轼与孙觉交谊深厚,诗中多有酬答之作,此诗以约还山之事寄高怀,可见其重然诺、尚清逸之心。”
5. 《苏轼全集校注》评此诗:“借访僧之事,抒守约之志,语浅情深,有唐人绝句遗韵。”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