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筠细破为双掩,中有长鱼如卧剑。
紫荇穿腮气惨悽,红鳞照座光磨闪。
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
坐客相看为解颜,香粳饱送如填堑。
早岁尝为荆渚客,黄鱼屡食沙头店。
滨江易采不复珍,盈尺辄弃无乃僭。
故人远馈何以报,客俎久空惊忽赡。
东道无辞信使频,西邻幸有庖齑酽。
翻译
霜后的竹篾细碎裂开,做成双层的鱼罩,里面有一条大鱼宛如横卧的长剑。紫色的荇菜穿过鱼腮,显出凄惨之色;红色的鱼鳞在座上熠熠闪光。将鱼从远处携来时,鱼鳍还在微微颤动,尚未烹煮,手指已先被鲜气沾染。在座宾客相视而笑,心情舒畅,香软的粳米饭饱饱送上,如同填满沟壑一般满足。早年我曾作客荆州一带,常在江边小店屡次品尝黄鱼,那时鱼多易得,并不珍惜,稍长过尺便随意丢弃,未免太过奢侈。自从离乡西行以来,再难尝到这般美味,想吃南方的鱼羹已久却始终未能如愿。眼前的小鱼琐碎无味,空有腥气,杂乱的鱼骨还常刺伤人口。如今故人远道送来这份厚礼,我该如何回报?客席久空,忽见丰盛鱼馔,不禁惊喜万分。幸好东道主不嫌烦劳,信使频频往来;邻家也幸有浓烈的腌菜可供搭配,足可佐餐。
以上为【渼陂鱼】的翻译。
注释
1. 渼陂(wěi bēi):古陂池名,唐代著名风景地,在今陕西户县西,苏轼此诗或借其名泛指水池或用以美化题名,并非实指该地之鱼。
2. 霜筠:经霜的竹子。筠,竹的别称。此处指用竹篾编成的捕鱼工具。
3. 双掩:双层覆盖的渔具,类似鱼罩或罶,用于捕捞。
4. 长鱼如卧剑:形容大鱼修长挺直,静卧如剑,突出其形之美与气势。
5. 紫荇:紫色的荇菜,水生植物,常生于池塘,此处指穿入鱼腮的荇草。
6. 红鳞照座光磨闪:红色鱼鳞在灯光或日光下闪烁耀眼。磨闪,光亮闪烁貌。
7. 鬣尚动:鱼鳍或鱼须尚在摆动,极言鱼之鲜活。
8. 指先染:尚未烹熟,香气已扑鼻,手指似被鲜味沾染,夸张手法写鱼之鲜美。
9. 香粳:香软的粳米,古代优质稻米品种。
10. 填堑:填满沟壑,比喻饭量极大或食欲满足,亦有“饱食如补缺”之意。
以上为【渼陂鱼】的注释。
评析
《渼陂鱼》是苏轼描写饮食与友情的一首写物抒情诗,借“鱼”这一日常食材,寄托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对故人馈赠的感激以及宦游漂泊中的生活感慨。全诗以细腻笔触描绘鱼的形态、鲜活与烹饪过程,语言生动,意象鲜明,情感真挚。诗人由物及情,从“黄鱼屡食”的昔日寻常,到“欲致南烹嗟久欠”的今日难得,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人生境遇之变迁。结尾处以邻里有齑、东道频使作结,既显生活实况,又暗含人情温暖,于平淡中见深情。此诗虽题为“渼陂鱼”,实则重在抒怀,体现苏轼“以俗为雅”的诗歌风格。
以上为【渼陂鱼】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八句写鱼之得与烹,极尽描摹之能事:从捕鱼工具“霜筠”写起,引出“长鱼如卧剑”的雄健形象,再以“紫荇穿腮”“红鳞照座”绘其生态与光彩,继而写“携来尚动”“指先染”突出其鲜活至极,令读者如临其境。中间转入回忆与感慨,“早岁尝为荆渚客”以下,以今昔对比深化主题——昔日“黄鱼屡食”而不珍,今日“欲致南烹”而不得,人生流转、物力艰难之感油然而生。后段写故人馈赠带来的惊喜,“客俎久空惊忽赡”一句,情感转折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结尾以“东道无辞”“庖齑酽”收束,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对人情温暖的感激与知足之情。
艺术上,苏轼善用比喻(如“如卧剑”)、夸张(“指先染”)、对比(今昔食鱼之别)等手法,语言质朴中见精工,写物而不滞于物,寓情于食,体现了其“以文为诗”“以俗入雅”的典型风格。全诗虽无宏大叙事,却于细微处见深情,正是宋诗“理趣”与“人情”交融的典范。
以上为【渼陂鱼】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语:“此诗写鱼之鲜态,如画如生,‘紫荇穿腮’‘红鳞照座’,字字有神。”
2. 《纪批苏诗》卷二十评:“起手写鱼具,便有野趣。‘长鱼如卧剑’五字,写出物之精神。后幅转入感慨,自昔之易得,衬今之难得,情味深长。”
3.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此诗不事雕琢,而生鲜之气逼人。末数语写人情周旋,琐细中见温厚,真生活诗也。”
4.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烹不待熟指先染’,极状鲜味之侵袭,妙在虚写。‘客俎久空惊忽赡’,写久困忽逢之喜,语浅情深。”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论及苏诗特点时指出:“东坡善于化日常饮食为诗料,于寻常物中见性情,此诗正可为证。”
以上为【渼陂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