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正午时分,赤日当空,泥路被晒得滚烫,我走访于船窗之间,穿梭在柳影之中。
暂且放下我在东坡上那无尽的睡意,只为欣赏你在南浦所享有的不可估量的清风雅趣。
我们坐在一起,看着官报,谈论着迂叟(司马光)的往事;闲谈间又忆起滁州山中那位醉翁(欧阳修)。
此行将前往澄澈江面,浩渺三万顷,恐怕唯有明月相伴,照见一片空旷寂寥。
以上为【小饮公瑾舟中】的翻译。
注释
1. 小饮公瑾舟中:题中“公瑾”并非指三国周瑜,此处应为友人之字或号,具体其人不详,或为泛称,亦有学者认为系误传或假托。
2. 青泥:被烈日晒干的泥路,呈青黑色,形容道路炎热干燥。
3. 赤日:红日,烈日。
4. 午相烘:中午阳光炽热,如火烘烤。
5. 走访船窗柳影中:在船舱间走动,穿梭于柳树投下的影子里,写行舟途中避暑之景。
6. 辍我东坡无限睡:停下我在东坡居所中的酣睡。“东坡”为苏轼自号,亦指其黄州住所。
7. 赏君南浦不赀风:“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亦可指南方水滨;“不赀”即“不赀之躯”引申为不可估量,此处形容清风之爽适珍贵。
8. 邸报:古代官方传递政事消息的文书,类似报纸。
9. 迂叟: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晚年退居洛阳时自号“迂叟”。
10. 醉翁: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自号“醉翁”,著有《醉翁亭记》。
以上为【小饮公瑾舟中】的注释。
评析
这首《小饮公瑾舟中》是苏轼在贬谪生涯中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与友人共饮舟中之时。诗中融合了旅途实景、友情酬唱、历史追思与人生感慨,展现了苏轼旷达中藏悲凉、洒脱中寓孤寂的典型心境。前两联写景叙事,以“青泥赤日”点出酷暑行旅之苦,却因“柳影”“南浦风”而生清凉之意,体现诗人善于在困顿中寻得诗意。颔联巧妙嵌入“东坡”“南浦”,既实指地点,又暗含自我身份与对友人的称赏。颈联回顾旧事,借“邸报”谈及司马光(迂叟),忆及欧阳修(醉翁),既有对师友的深切怀念,也隐含对政坛变迁的无奈。尾联宕开一笔,以“澄江三万顷”极言空间之辽阔,而“明月照还空”则归于虚无寂寥,透露出诗人虽超然物外,终难掩内心孤独。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思层层递进,是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淡远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小饮公瑾舟中】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体现了苏轼晚期诗歌“外旷达而内深沉”的艺术风格。首联以“青泥赤日”起笔,勾勒出酷暑行旅的燥热图景,但随即转入“柳影中”的清凉意象,形成冷暖对照,暗示诗人虽处逆境,仍能发现生活之美。颔联“辍我东坡无限睡,赏君南浦不赀风”对仗工稳,语意双关:“东坡”既是居所,亦是身份象征;“南浦风”既写自然之风,亦喻友人高洁之风范。诗人甘愿中断安眠,只为赴此清谈之约,足见情谊之重。颈联由眼前转入回忆,通过“邸报”引入时政话题,提及“迂叟”司马光,暗含对旧党命运的关切;而“滁山忆醉翁”则寄托对恩师欧阳修的深切缅怀,情感由现实延展至历史,层次丰富。尾联以壮阔江景收束,“澄江三万顷”气象宏大,但结句“只应明月照还空”陡然转为虚寂,明月虽美,却照不见知音,唯余空江,意境苍茫,余韵悠长。全诗由动入静,由热转凉,由人事归于自然,最终归于空灵,体现了苏轼“人生如梦”的哲学体悟。
以上为【小饮公瑾舟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情景相生,寄慨遥深,末语尤觉神伤。”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辍我’‘赏君’一联,语妙天下,非东坡不能道。后四句愈转愈悲,而不见其迹。”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未收此诗,但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苏轼诗云:“子瞻以议论为诗,而此等纯以兴象出之,尤为难得。”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去澄江三万顷,只应明月照还空’,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同一襟抱。”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晚岁诗多写淡远之致,此诗写舟中闲饮,而暗含身世之感,语似平易,意实沉痛。”
以上为【小饮公瑾舟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