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认得南屏山前那金色的鲫鱼,此次重来,凭倚栏杆,恰在斋戒清修之余。
仿佛又从旧日修行的僧社中获得心灵的印证,好似省悟前生曾亲手写下经文般恍然。
湖上长满菰草,与湖水融为一体,平湖久已荒芜蔓生;虽经历丰年,百姓生活却依然凋敝稀疏。
谁会怜惜寂寞的老去高常侍(高适),到晚年仍纵情狂歌,追忆昔日游猎于孟诸泽的豪情?
以上为【去杭州十五年,復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的翻译。
注释
1. 南屏:指南屏山,在杭州西湖西南,为净慈寺所在地,宋代著名佛教胜地。
2. 金鲫鱼:金色的鲫鱼,相传净慈寺前放生池中有大鲫鱼,为苏轼旧识,象征记忆与因缘。
3. 拊槛:扶着栏杆,表示凭栏远望。
4. 散斋馀:斋戒后的闲暇时光,指诗人此时心境清净。
5. 旧社:旧日结社修行之处,指苏轼早年在杭州与僧人交游、参禅学佛的经历。
6. 心印:佛教术语,指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觉悟,此处喻精神上的契合与顿悟。
7. 省前生:省悟前生之事,佛教轮回观念,亦用以表达深切的记忆或宿缘感。
8. 葑合平湖:湖面被菰葑(茭白根)等水草覆盖,连成一片。葑,水生植物,根茎蔓延,易致湖泊淤塞。
9. 人经丰岁尚凋疏:虽逢丰收之年,百姓生活仍显凋敝。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10. 高常侍:指唐代诗人高适,曾任散骑常侍,故称。晚年仍关心国事,有《登陇》《东平旅游》等抒怀之作。孟诸:古代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高适曾游历并作诗咏叹。
以上为【去杭州十五年,復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重返杭州西湖所作,借景抒怀,融禅意、人生感慨与社会关怀于一体。诗中“我识南屏金鲫鱼”起笔亲切自然,以“重来”点明时间跨度,暗含物是人非之感。“还从旧社得心印”一句,既写其早年在杭州参禅问道的经历,又寓含对人生真谛的顿悟。后两句转写湖景荒芜与民生凋敝,体现诗人虽身在方外,仍心系苍生。尾联以高适自比,抒发老去仍怀壮志、不改豪情的复杂心境。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情感沉郁而不失旷达,是苏轼晚年诗歌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去杭州十五年,復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识鱼”起兴,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厚记忆与情感纽带,金鲫鱼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象征。颔联转入禅思,“心印”“前生”等语,展现苏轼深受佛学影响的精神世界,也暗示其对人生归宿的哲思。颈联笔锋一转,由个人情怀转向社会现实,“葑合平湖”既是实景描写,也隐喻政事荒废、民生困顿;“人经丰岁尚凋疏”更是直指时弊,体现士大夫的责任意识。尾联以高适自况,既流露迟暮之悲,又不失慷慨之气,“狂歌忆孟诸”将个人命运与历史人物相映照,境界开阔,余韵悠长。全诗融合禅理、史思与诗情,语言凝练而意象丰富,充分展现苏轼晚年诗歌“绚烂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去杭州十五年,復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情景交融,禅思与世情并见,足见坡公晚年胸次。”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查慎行语:“‘还从旧社得心印’,的是禅语,然不离人情物理,坡公所以为不可及。”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葑合平湖’句,状湖上荒芜之状,兼寓时事之感,非徒写景也。”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末二句以高适自比,见老犹不忘世,非枯寂者所能道。”
5.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通体浑成,寓意深远,尤以结句振起全篇,有悠然不尽之致。”
以上为【去杭州十五年,復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