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井底那微弱的阳气是否正在回升,尚不确定;萧瑟的寒雨淅淅沥沥,打湿了枯萎的草根。
还有谁会像我苏夫子这样呢?明明不是赏花的时节,却偏偏愿意独自前来游寺。
以上为【冬至日独游吉祥寺】的翻译。
注释
1.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12月21日或22日,古人认为此日阴气最盛而阳气始生。
2. 吉祥寺:宋代杭州的一座佛寺,具体位置已难确考,苏轼多次游历杭州名寺,常有题咏。
3. 井底微阳回未回:指冬至阳气初动,古人认为阳气从地底回升,井中可感知其变化。“回未回”表达对阳气复苏的怀疑与期待。
4. 萧萧:形容风雨声,此处渲染凄清氛围。
5. 寒雨:寒冷的冬雨。
6. 枯荄(gāi):枯草的根。荄,草根。
7. 苏夫子:苏轼自称。夫子,古代对学者的尊称,亦可自指,带有自嘲意味。
8. 不是花时:指非春暖花开之季,无美景可赏。
9. 肯独来:愿意独自前来,表现诗人不畏寂寞、主动寻幽探胜的心境。
以上为【冬至日独游吉祥寺】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冬至日独游吉祥寺时所作,借写景抒发孤高自守、超然物外的情怀。冬至虽为阳气初生之日,但天地仍处严寒之中,正如诗人处境——虽心存希望,却身处逆境。全诗以“微阳”“寒雨”营造清冷氛围,末两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凸显诗人不随流俗、特立独行的性格。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依然保持旷达与诗意的生活态度。
以上为【冬至日独游吉祥寺】的评析。
赏析
此诗短短四句,却意蕴丰富。前两句写景,紧扣冬至气候特征:阳气初萌却尚未显现,寒雨萧萧,草木枯槁,呈现出一种压抑而静谧的自然状态。这种景象既是实写,也暗喻诗人当时的政治处境——虽有望转机(如阳气回升),但现实环境依旧严酷(寒雨湿荄)。后两句笔锋一转,以自问口吻抒怀:“何人更似苏夫子”,既带自嘲,又显自豪;“不是花时肯独来”,突出其不趋热闹、不慕繁华的品格。在众人避寒蛰居之时,他却独游古寺,体现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越。全诗语言朴素,情感内敛,却极具张力,展现了苏轼特有的旷达与孤傲。
以上为【冬至日独游吉祥寺】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语淡而味永,于冷寂中见风骨。”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冯舒语:“‘不是花时肯独来’,写出孤踪,亦写出襟抱。”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冬至阳生,人皆言瑞,公独写其寒冱,而以独游见志,真豪杰之士。”
4. 钱钟书《宋诗选注》:“借节候起兴,托迹僧寺,抒写寂寞中之自得,语似平淡而意含倔强。”
以上为【冬至日独游吉祥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