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岁末残冬时节独自出行,沿着江边小路前行,迂回曲折地远离城市喧嚣。
来到平静的湖边,春草茂密相连,一步步走到栖禅寺。
佛堂空旷无人,老少僧人都已闭门入睡。
他们所追求的不过是简单的一餐饭食,饭后便不再他求。
客人到来岂会一无所获?施主您已为我洒扫庭院以示欢迎。
唯有风吹松林不肯安静,为我送来阵阵如鼓乐般的涛声。
以上为【残腊独出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残腊:腊月将尽,指农历年末。腊,古代岁末祭祀之名,后指农历十二月。
2. 微行:小路,此处指沿江的小径。亦可引申为隐秘出行,但此处应作实解。
3. 诘曲:曲折,迂回。
4. 平湖:平静的湖面,或指西湖等具体湖泊,视创作地点而定。
5. 春草合:春草茂盛,连成一片。“合”有连接、闭合之意,形容草色葱茏。
6. 栖禅寺:供僧人修行栖居的佛寺,可能为实指,也可能泛称。
7. 所营在一食:所经营、所追求的仅在于一顿饭食,形容生活极其简朴。
8. 食已宁复事:吃完饭就不再有所作为或追求,体现知足常乐、无欲无求的禅意。
9. 施子:施主,指寺中僧人或负责接待之人。子为尊称。
10. 鼓吹:古代仪仗中的乐队,此处比喻风吹松林发出的响声,如音乐般动听。
以上为【残腊独出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贬谪期间,题为“残腊独出”,点明时间在岁末寒冬,诗人孤身出游,心境萧疏而宁静。全诗以简淡之笔描绘一次冬日独行至栖禅寺的经历,通过环境描写与人物状态的刻画,传达出诗人对清净无为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诗中“堂空不见人,老稚掩关睡”写寺院的寂静安详,“所营在一食,食已宁复事”则体现禅宗知足寡欲、随缘任运的思想,与苏轼此时的心境相契合。尾联以自然之声代人情之喧,风松如鼓吹,反衬出万籁俱寂中的生机与诗意,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以上为【残腊独出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语言质朴自然,结构清晰,从出行写起,逐步推进至寺院内外的情景,最后以自然之声收束,形成由动入静、再由静生动的艺术节奏。开篇“江边有微行,诘曲背城市”即营造出远离尘嚣的氛围,表现出诗人有意避世的心态。“平湖春草合”一句写景清新,暗示虽值残腊,然春意已萌,暗含生机。进入寺院后,“堂空不见人,老稚掩关睡”极写幽静,也反映出僧人生活的规律与淡泊。
“所营在一食,食已宁复事”是全诗主旨所在,既写僧人清修之态,也映射诗人自身历经宦海沉浮后对简朴生活的认同与向往。这种“食已宁复事”的态度,正是道家“无为”与禅宗“放下”的体现。
结尾“风松独不静,送我作鼓吹”尤为精彩:万籁俱寂之中,唯有松风作响,却非扰人清梦,反而被诗人视为天籁之音,主动“送我作鼓吹”,化自然之声为迎宾礼乐,充满幽默与诗意,也彰显了诗人随遇而安、物我合一的胸襟。整首诗寓哲理于写景叙事之中,不着痕迹,境界高远。
以上为【残腊独出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淡而味永,境寂而神动,东坡晚岁之作,多此类。”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引冯舒语:“‘堂空不见人’二句,写出禅院真境;‘风松独不静’一句,翻出妙理,静中有动,愈见其静。”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此诗:“写禅寺之静,不从静处描摹,偏从松风鼓吹见之,是深得烘云托月之法。”
4.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提及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如《残腊独出》诸作,外示冲澹,内蕴悲慨,静中含动,简里藏繁,最能体现其圆熟之境。”
以上为【残腊独出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