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有道人劝我饮下清心解热的鸡苏水,小童也能烹煮香甜的莺粟汤。暂且借来藤床与瓦枕在此歇息,切莫辜负了竹林间吹来的清凉之风。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归宜兴:指苏轼从贬谪地返回宜兴。宜兴为苏轼曾请求退居之地,他多次表达愿终老于此。
2. 竹西寺:寺名,位于江苏扬州附近,唐代已有记载,为文人游览胜地。
3. 道人:指寺中修行之人,可能为僧人或道士,此处泛称寺院中的清修者。
4. 鸡苏水:即薄荷水,古代用鸡苏(薄荷类植物)泡制的清凉饮品,有清热解暑之效。
5. 童子:寺院中的小沙弥或侍者。
6. 莺粟汤:即罂粟汤,宋代民间有用罂粟籽煮汤食用的习惯,味香甜,具安神作用,非指毒品。
7. 藤床:以藤条编制的躺椅或卧榻,多用于纳凉。
8. 瓦枕:陶制枕头,夏季使用清凉。
9. 莫教辜负:不要辜负、不要错过之意。
10. 竹风凉:竹林间吹来的凉风,象征清幽高洁的隐逸之趣。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归宜兴途中停留竹西寺时所作,属组诗《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之一。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恬淡闲适,表现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对简朴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道人”“童子”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寺院清幽的生活图景;“藤床”“瓦枕”“竹风凉”等意象则传达出诗人暂时放下尘虑、享受当下清凉的心境。整体风格冲淡平和,体现了苏轼晚年趋于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白描手法写寺院小憩之景,笔致轻灵,情感真挚。前两句写人情之温暖:道人劝饮、童子煎汤,展现出竹西寺中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和谐,也暗示诗人受到礼遇与关怀。鸡苏水与莺粟汤皆为清凉滋养之物,既应时节,又暗合身心调养之需,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珍惜。后两句转写自身感受,“暂借”二字点出旅途暂驻的漂泊感,而“藤床”“瓦枕”虽简朴却足以安身。“莫教辜负竹风凉”一句尤为精彩,既是劝己亦似劝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与珍惜当下之情。全诗无激烈言辞,却在平淡中见深情,在清凉中寓哲思,展现了苏轼晚年“和光同尘”、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语极清浅,而意自悠然,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存真气者不能到。”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五:“随笔写出,自然成趣。‘莫教辜负’四字,见得山林真味。”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等诗,看似不经意,实则字字有着落。‘鸡苏’‘莺粟’皆药食,见病后调养之需;‘藤床’‘瓦枕’皆粗物,见行旅之简。而‘竹风凉’三字,足抵一篇归隐论。”
以上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