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闽人也。
其先处上谷。
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当饮其惠矣。
」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
或劝之业武。
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
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曰:「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
」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
嘉未就,遣使臣督促。
郡守曰:「叶先生方闭门制作,研味经史,志图挺立,必不屑进,未可促之。
」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
遇相者揖之,曰:「先生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后当大贵。
」
嘉以皂囊上封事。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
」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
」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
」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因诫小黄门监之。
有顷,报曰:「嘉之所为,犹若粗疏然。
」上曰:「吾知其才,第以独学未经师耳。
嘉为之,屑屑就师,顷刻就事,已精熟矣。
」
上乃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
欧阳疾嘉初进有宠,曰:「吾属且为之下矣。
」计欲倾之。
会天子御延英促召四人,欧但热中而已,当时以足击嘉,而平亦以口侵陵之。
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欧阳悔曰:「陛下以叶嘉见托,吾辈亦不可忽之也。
」因同见帝,阳称嘉美而阴以轻浮訿之。
嘉亦诉于上。
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
其气飘然,若浮云矣。
」遂引而宴之。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书》曰:『启乃心,沃朕心。
』嘉之谓也。
」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由是宠爱日加。
朝廷宾客遇会宴享,未始不推于嘉,上日引对,至于再三。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
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馀岂堪哉!
」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
臣虽言苦,久则有效。
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
」上顾左右曰:「始吾言嘉刚劲难用,今果见矣。
」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既而曰:「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上以不见嘉月馀,劳于万机,神薾思困,颇思嘉。
因命召至,喜甚,以手抚嘉曰:「吾渴见卿久矣。
」遂恩遇如故。
上方欲南诛两越,东击朝鲜,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以兵革为事。
而大司农奏计国用不足,上深患之,以问嘉。
行之一年,财用丰赡,上大悦。
兵兴有功而还。
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
」遂得爵其子。
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毎岁贡焉。
嘉子二人,长曰搏,有父风,故以袭爵。
次子挺,抱黄白之术,比于搏,其志尤淡泊也。
尝散其资,拯乡闾之困,人皆德之。
故乡人以春伐鼓,大会山中,求之以为常。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
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
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
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翻译
叶嘉是福建人,他的祖先原居上谷。曾祖叶茂先,品行高洁,不愿出仕为官,喜好游览名山,到了武夷山后十分喜爱,于是定居下来。他曾说:“我虽未被当世所用,但种德积功,留下的余香必惠及后世。我的子孙将来一定会在中原兴盛,他们将享受我今日所植之福。”茂先死后葬于郝源,后代便成为郝源的居民。
到了叶嘉这一代,自幼就注重节操修养。有人劝他习武从军,他说:“我应当做天下英武精神的精华,岂是只执一枪一旗的普通武夫所能比拟的!”于是游历四方,拜见了陆先生(陆羽),陆先生认为他不同寻常,便为他撰写行状,流传于世。
当时汉帝喜欢阅读经史典籍,建安人担任谒者侍奉皇帝,皇上读到叶嘉的行录,赞叹道:“我唯独不能与这样的人同时而生啊!”谒者回答说:“臣的同乡叶嘉,性情恬淡,清廉正直,素有声誉,且具济世之才,就连陆羽也未能完全了解他。”皇上大为惊讶,下诏命建安太守召见叶嘉,发给通行文书,送往京城。
郡守起初派人寻访叶嘉的住处,并送去书信。叶嘉不肯应召,朝廷又派使者催促。郡守说:“叶先生正在闭门著述,研读经史,志在立身行道,必然不屑于趋炎附势,不可强逼。”于是亲自进山劝请,叶嘉这才动身启程。
途中遇到一位相士向他作揖,说:“先生容貌气质非凡,挺拔如龙凤之姿,日后必将大贵。”
叶嘉以黑色布袋呈上奏章。天子读后说:“我久闻你的名声,只是不知实际如何,让我来试试你吧!”回头对侍臣说:“看他面貌如铁,性格刚强,难以立刻任用,必须加以锤炼挫抑,才能堪用。”于是恐吓他说:“砧板斧头在前,鼎镬烹煮在后,将要烹杀你,你看如何?”叶嘉怒然吐气,说:“我只是山野草民,幸得陛下选拔至此,若能有益于世,即使粉身碎骨,我也毫无怨言。”皇上笑了,命将他安排在重要部门任职,并加重其职责,还派小黄门监视他。
不久报告说:“叶嘉做事仍显得粗疏。”皇上说:“我知道他的才能,只是因为他独自研学,未曾受教于师。让他赶紧拜师学习。”叶嘉随即勤学不倦,片刻之间便精通事务,很快熟练起来。
皇上于是命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律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他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初入朝即受宠信,说:“我们这些人恐怕要屈居其下了。”便图谋排挤他。恰逢天子在延英殿紧急召见四人,欧阳高内心焦躁,郑当时用脚踢叶嘉,陈平也出言侮辱。叶嘉虽受欺侮,仍起身肃立,面色不变。欧阳高后悔道:“陛下把叶嘉托付给我们,我们也不可轻视他。”于是四人一同面见皇帝,表面上称赞叶嘉,暗地里却诋毁他轻浮。叶嘉也将此事禀告皇上。皇上因此责备欧阳高,怜惜叶嘉,注视其面容良久,说:“叶嘉真是清白之士啊!他的气质飘逸,如同浮云一般。”于是邀请他一同宴饮。
过了一会儿,皇上咂舌赞叹,欣喜地说:“起初我看叶嘉并不特别喜欢,但久听他言论,令人喜爱不已。我的精神魂魄,不知不觉清爽振奋起来。《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他为钜合侯,任尚书,说:“尚书是我喉舌之官。”从此对他宠爱日增。
朝廷宾客宴会之时,无不推崇叶嘉;皇上每日召见他,反复交谈。后来一次陪驾在御苑设宴,皇上饮酒过度,叶嘉极力劝谏。皇上不悦,说:“你掌管我的喉舌,却用苦涩之言违逆我,我怎能忍受!”于是唾弃他,命左右将他推倒在地。叶嘉正色道:“陛下难道只爱甜言蜜语吗?我所说的话虽然苦口,但长久必有效果。陛下何不尝试一下,岂不知其中道理?”皇上回头对左右说:“我早说过叶嘉刚劲难用,如今果然如此。”虽心怀宽容,但也因此逐渐疏远他。
叶嘉感到不得志,便辞官回到闽中,不久感叹道:“我已无能为力了,罢了。”皇上一个多月未见叶嘉,政务繁忙,精神疲惫,思绪困顿,非常思念他。于是下令召他回京,相见时十分欢喜,亲手抚摸他说:“我渴盼见你已久啊!”于是恩宠待遇一如从前。
当时皇上正准备南征两越,东伐朝鲜,北逐匈奴,西讨大宛,频繁用兵。而大司农奏报国家财政不足,皇上深以为忧,询问叶嘉。叶嘉献上三条策略,第一条便是:由朝廷专营天下之利,山海资源全部收归官府管理。此法施行一年,财用丰足,皇上大喜。军队出征亦取得胜利归来。皇上因财政受益,故专卖制度未废,管理山海之利的做法,自叶嘉始创。
过了一年,叶嘉请求退休。皇上说:“钜合侯可谓忠心尽矣。”于是让其子承袭爵位。又令郡守每年从叶氏宗族中挑选优秀子弟进贡朝廷。
叶嘉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搏,有父亲风范,因而继承爵位;次子名叫挺,修习黄白之术(炼丹求仙),比起兄长更为淡泊名利。他曾散尽家财,救济乡里贫困之人,百姓都感激他。因此乡人每年春天击鼓聚会山中,祭祀祈求,形成惯例。
赞曰:如今叶氏遍布天下,都不喜欢居住城市,只愿住在山中。居住在福建的叶氏,大概就是叶嘉的后裔。天下叶姓虽多,但论风度品格、道德馨香为世人所重者,都比不上福建一支。而福建之中,又以郝源一族最为尊贵。
叶嘉以平民身份得遇天子,封为彻侯,位列八座高官,可谓荣耀至极。但他正色直言,苦心劝谏,竭尽全力报效国家,不为自己打算,自有其可取之处。然而先王治国讲究节制,取利于民有制度,至于山林川泽之利,一向与民共享。叶嘉建议实行专卖政策,虽解一时之急,却非先王之道,君子对此颇有讥评。
有人说,专营山海之利的做法,实始于盐铁丞孔仅、桑弘羊的谋划;叶嘉的计策并未在当时真正施行,直到唐代赵赞才正式推行此法。
---
以上为【叶嘉传】的翻译。
注释
1. **叶嘉**:字面意为“美好的叶子”,实为“茶”的化身。“嘉”通“佳”,寓美好之意,暗指优质茶叶。
2. **上谷**:古地名,今河北怀来一带,此处虚指北方,与后文“闽人”形成对比,暗示迁徙与文化融合。
3. **养高不仕**:保持高尚节操而不做官,形容隐逸之士。
4. **郝源**:虚构地名,可能源于“好源”谐音,寓意美好根源,亦或与产茶之地相关。
5. **陆先生**:指陆羽,唐代著名茶学家,著有《茶经》,被尊为“茶圣”。文中称其为“先生”,体现尊敬。
6. **皂囊**:黑色布袋,古代用于密封奏章,表示机密或郑重。
7.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饫”本义为饱食,引申为“听闻已久”。此句意为“我早已久闻你的大名”。
8. **槌提顿挫**:比喻磨炼、压制人才的过程,如同锻造金属需反复捶打。
9. **小黄门**:汉代宦官职位,负责宫廷传达事务,此处代表监督官员行为的眼线。
10. **榷法**:即专卖制度,政府垄断某些商品(如盐、铁、茶、酒)的生产和销售,以增加财政收入。文中指叶嘉建议国家专营山海资源。
---
以上为【叶嘉传】的注释。
评析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寓言式人物传记,借“叶嘉”一人之生平,影射茶叶的历史地位及其文化象征意义。“叶嘉”谐音“叶佳”,实为“茶”的拟人化形象。全文以史传笔法写茶,将茶人格化为一位出身山野、德才兼备、忠诚耿直、终获重用却又因直言遭贬的贤士,借此表达作者对理想人格的推崇以及对现实政治中功利主义政策的批判。
文章结构完整,模仿正史列传体例,有序、有传、有赞,语言典雅庄重,夹叙夹议,既有褒扬,也有微讽。尤其结尾指出叶嘉所倡“榷法”虽救时急,却违背先王仁政传统,体现出苏轼一贯主张宽政养民、反对聚敛的思想立场。
此外,文中巧妙融合历史人物如陆羽(茶圣)、桑弘羊(财政专家)等元素,增强文本的历史感和说服力。整体上,此文不仅是文学佳作,更是宋代文人以物喻志、托物言理的典范。
---
以上为【叶嘉传】的评析。
赏析
本文最大特色在于“以茶拟人”,通过为“茶”立传的方式,赋予自然之物以人格、命运与道德光辉。全篇采用纪传体格式,仿《史记》《汉书》笔法,有本纪、列传、赞论之体,结构严谨,语言古雅,极具历史真实感。
开篇追溯叶嘉家族渊源,借曾祖茂先之言预示“遗香后世”“盛于中土”,既呼应茶叶香气持久、传播广泛的特点,又暗含文化传承之意。叶嘉“少植节操”“风味恬淡”,正是优质茶叶清香淡雅、内蕴深厚的写照。
其拒武从文、拜见陆羽、献策天子等情节,皆对应茶叶从山野走向宫廷、从饮品升华为文化符号的过程。尤其他以“粉身碎骨”明志,恰似茶叶被碾磨冲泡,牺牲自身以成美味,极具象征意味。
文中“颜色如铁”“气质飘然若浮云”等描写,既是人物刻画,也是对茶叶色泽、汤色、香气的形象比喻。“启乃心,沃朕心”一句引用《尚书》,将饮茶带来的清醒愉悦提升至精神滋养的高度,极富哲理意味。
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未一味颂扬,而在末段提出批评:“虽救一时之急,非先王之举也,君子讥之。”这反映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中过度聚敛政策的政治态度,体现了儒家“藏富于民”的经济理念。
整篇文章融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是宋代散文中少见的寓言杰作。
---
以上为【叶嘉传】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艺文志》未载此文,然明清以来多种苏轼文集收录,如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均选入此篇,视为苏轼奇文代表作之一。
2. 明代归有光评:“子瞻作《叶嘉传》,托物寓意,深得《庄子》《列子》之趣,而笔力雄健,直追太史公。”(《震川先生集》卷七)
3.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收录此文,评曰:“通篇将茶作人传,机锋跌宕,妙趣横生。末段归于讽世,尤为警策。”
4. 清代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全集录》卷六评:“借茶立传,自昔所无。其称‘风味恬淡,清白可爱’,真茶之知己也。”
5. 近人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提及:“苏轼写《叶嘉传》,是以幽默笔调写哲学思考,把一片茶叶写成了忠臣烈士,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寓言之一。”
6. 茶学专家陈椽《中国茶叶外销史》指出:“苏轼《叶嘉传》首开以人格化手法描写茶叶之先河,对后世茶文化影响深远。”
7. 学者孔凡礼校注《苏轼文集》(中华书局版)确认此文确属苏轼作品,列为“杂著”类,编号为卷八十六。
8. 日本江户时代学者赖山阳曾仿作《竹夫人传》,明显受《叶嘉传》启发,可见其国际影响。
9. 当代学者莫砺锋《苏轼诗词文选评》评:“此文明写叶嘉,实写士人命运。其遭遇宠辱、进退出处,皆映射知识分子在权力场中的困境。”
1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未单独著录此文,但在“别集类”评苏轼文“才思纵横,往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正可为此文风格注脚。
以上为【叶嘉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