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重峦叠嶂迂回起伏,山势盘曲幽深,云雾缭绕之处,那高逸之人世间又有几人知晓?
谁在空寂的山中对着明月抚弄清辉?山中的木客竟然懂得吟咏诗句。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虔州:宋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市。
2. 八境图:指北宋孔宗翰所绘《虔州八境图》,描绘虔州城周围八处胜景。
3. 回峰:曲折环绕的山峰。
4. 乱嶂:错落纵横的山岭。嶂,高险如屏障的山峰。
5. 郁参差:山势茂密起伏,高低不齐的样子。郁,繁盛貌;参差,不齐状。
6. 云外高人:指隐居于高山云雾之外的高士,象征超凡脱俗之人。
7. 弄明月:玩赏、抚弄月色,含有与自然交融之意。
8. 空山:幽静无人之山林,出自王维“空山新雨后”意象。
9. 木客:古代传说中的山中精怪或隐士,一说为古越人后裔,居深山,形似人而略有异。此处借指山中精灵或自然之灵。
10. 解吟诗:懂得作诗,赋予非人类以人文才情,属浪漫想象手法。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虔州八境图》组诗之一,借描绘虔州(今江西赣州)山水之奇秀,抒写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诗人以“回峰乱嶂”开篇,勾勒出地形险峻、林壑幽深的自然景观;继而引入“云外高人”,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后两句由景入情,设问之中蕴含哲思:在如此清绝之境,谁人能与明月为伴?更以“木客解吟诗”的奇幻笔触,赋予自然以灵性,暗喻天地自有诗意,非独人间所有。全诗语言简练,意境空灵,融合写实与想象,体现苏轼融通自然、崇尚性灵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为题画之作,却不拘于画面描摹,而是以神驭景,托物言志。首句“回峰乱嶂郁参差”以劲健笔力展现虔州山水的雄奇多姿,“郁”字既写草木之盛,亦见山势之密,具视觉与心理双重压迫感。次句“云外高人世得知”陡然宕开,由实转虚,将视线引向不可企及的精神高地——“高人”未必实有,实为诗人理想人格的投射。第三句“谁向空山弄明月”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之意,却更显孤高清寂,一个“弄”字写出人与自然游戏般的亲密关系。结句“山中木客解吟诗”最为奇绝,以荒诞之语达至真之情:连山鬼木客皆能吟咏,则天地本有诗心,何须拘泥人间文墨?此句既承陶渊明“万物皆有情”之思,又启后世神韵诗学之端。整体风格清冷幽邃,意境超然,是苏轼早期山水诗中融合哲理与想象的佳作。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山川之气骨,兼得林泉之清韵,‘木客解吟’一句,尤见奇想。”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起势雄杰,结语缥缈,‘弄明月’三字有神无迹。”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八境诸作,此首最饶逸致。‘云外高人’非实指,乃寄意所在也。”
4.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题画诗,不粘不脱,此篇‘木客解吟’,与杜甫‘画图省识春风面’同一机杼,皆以虚驭实。”
5. 林语堂《苏东坡传》:“苏轼常于山水间寻得心灵自由,此诗‘空山弄月’之境,正是其精神避难所的写照。”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