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乌黑的菱角和洁白的芡实都不计价钱,杂乱地用青色的茭白叶子捆扎起来,包裹在碧绿的盘中。忽然想起曾在会灵观品尝新熟的时鲜,如今滞留在江海之间,也只能借此多进些饮食以慰羁旅之愁了。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乌菱:即黑菱,又称乌菱角,江南水乡常见水生植物果实,味甘美。
2. 白芡:即芡实,俗称“鸡头米”,白色种子可食,有健脾益肾之效。
3. 不论钱:不计价钱,形容物产丰富,取之随意,亦暗含豪饮放达之意。
4. 乱系:随意捆扎,表现酒酣耳热、不拘小节的情态。
5. 青菰:即茭白,古代称“菰”,其叶青翠,可用于包裹食物。
6. 绿盘:指用绿色菰叶包裹食物所形成的盘状,亦可能兼指盛物之器皿。
7. 尝新:品尝当年新熟的食品,古代有“尝新”习俗,尤重时令鲜品。
8. 会灵观:道教宫观名,宋代京师及各地多有设置,此处当指汴京(今开封)之会灵观,为士大夫常游之处。
9. 滞留江海:指诗人当时任杭州通判,远离京城,漂泊在外。江海象征宦游漂泊。
10. 得加餐:得以多进饮食,既是实写饮酒进食,也隐含自我宽慰、保重身体之意,语出《古诗十九首》“努力加餐饭”。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在杭州望湖楼饮酒时所作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中的一首。此为其中第四首(通行本排序),通过描写江南水乡的时令风物,抒发了诗人羁旅之中对往昔清雅生活的追忆与当下漂泊处境的感慨。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含蓄深沉,体现了苏轼“外平淡而内丰腴”的艺术风格。诗中由眼前食物触发回忆,以小见大,将日常生活细节升华为人生感怀,展现了其善于从寻常景物中提炼诗意的高超技艺。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日常饮食起兴,首句“乌菱白芡不论钱”写出江南物产丰饶,宴饮之时不计成本,尽显豪爽之气。“乱系青菰裹绿盘”进一步描绘食物粗犷而鲜活的形态,一个“乱”字既写出酒席间的随意气氛,又暗示诗人此时心境的不宁。后两句笔锋一转,由眼前之物引发回忆:“忽忆尝新会灵观”,顿起今昔之感。昔日在京师会灵观参与清雅的尝新仪式,生活安定而有礼制;今日却“滞留江海”,身在异乡,唯有借酒食排遣愁绪。“得加餐”三字看似旷达,实则蕴含无奈与自勉,与杜甫“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有相似之悲凉。全诗结构精巧,由物及情,由实入虚,短短二十字中容纳了空间的转换(京城—杭州)、时间的流转(过去—现在)、身份的变迁(朝士—贬官),充分展现苏轼在逆境中以平常心观照生活、化俗为雅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七引查慎行曰:“此因食菱芡而思旧游,所谓‘滞留江海’者,盖自伤迁谪也。”
2. 《纪批苏诗》卷十二载纪昀评:“语虽浅近,意自有致。‘乱系’二字,写出醉后光景逼真。”
3.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云:“望湖楼诸作,皆即景抒怀,此篇尤以淡语见深情。”
4.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按:“会灵观在汴京,公尝预朝廷荐享之礼。今处江湖之远,故有滞留之叹。”
5. 《唐宋诗醇》卷三十四评此诗:“触物兴怀,不假雕饰,而情味自远。东坡之诗,每于不经意处动人。”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