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沐浴完毕,戴上头巾,傍晚的凉意令人畅快;睡醒之后,口中还留着茶香。
将船停靠在北岸,何时才能渡江而去?在东边屋舍下晾干头发,却并不急于启程。
二位长老修养身心自有大道,欲治外物之疾本无良方。
你们两位风雅洒脱的老者常来常往,而我归隐之期却依然渺茫难定。
以上为【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的翻译。
注释
1. 留别:临行前赠诗话别。
2. 金山:位于今江苏镇江长江中的岛屿,宋代为著名佛教胜地,有金山寺。
3. 宝觉、圆通二长老:金山寺的两位高僧,生平不详,应为苏轼友人。
4. 巾冠:头巾和帽子,此处泛指整装。
5. 快晚凉:享受傍晚的清凉,心情舒畅。
6. 齕颊带茶香:睡眠后口中仍留有茶香,形容饮茶清心、生活简静。
7. 舣舟:将船靠岸停泊。北岸指金山寺所在岸边。
8. 曦发:晾干头发。《楚辞·九歌·少司命》有“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后世用为高洁隐逸之典。
9. 东轩:东边的窗下或房舍,常用于读书休憩之处。
10. 康济此身殊有道,医治外物本无方:修养自身确有方法,但要整治外在人事却无良策。暗含佛家“内修自性,不执外境”之理。
以上为【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离开金山寺时写给宝觉、圆通两位长老的赠别之作,融合了禅理、人生感慨与个人身世之叹。诗中既有对寺院清修生活的留恋,也有对仕途漂泊、归隐无期的无奈。语言清淡自然,意境空灵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儒释、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全诗以日常生活场景切入,由“沐罢”“睡馀”起笔,渐入哲思,最终落于对自身命运的沉吟,结构从容,情理交融。
以上为【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禅理送别诗”,风格冲淡平和,情感内敛深沉。首联从日常细节入手——沐浴、饮茶、纳凉,勾勒出寺院生活的宁静安适,也透露出诗人暂得闲逸的心境。“睡馀齿颊带茶香”一句尤为精妙,以感官记忆承载心境,余味悠长。颔联转入行动描写,“舣舟”“晞发”皆具象征意味:停舟未渡,暗示徘徊于出世入世之间;晞发东轩,则有向往高洁、欲效古贤之意,却又“未肯忙”,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颈联点出禅理核心:修身可凭智慧与修行,但对外物(如世事纷争、功名利禄)则无法“医治”,唯有放下执着。尾联以“风流二老”作对照,赞美长老们超然自在的生活,反衬自己“归期渺茫”的无奈,语意含蓄而感慨深远。全诗融生活、景物、哲理于一体,展现了苏轼晚年参透世情、向往归隐却身不由己的复杂心理。
以上为【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清旷有致,‘齿颊带茶香’五字,写出山林气味。”
2. 纪昀《纪批苏诗》卷二十:“语极平淡,而寓意深远。‘医治外物本无方’,真得禅理三昧。”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舣舟晞发,皆用《楚辞》语意,见其不忘江湖之志。”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元丰七年量移汝州途中,经金山而作。时公历尽迁谪,心渐向禅,故语多超脱。”
5. 林语堂《苏东坡传》:“在这类赠僧诗中,苏轼流露出真正的自我——一个渴望宁静、却被命运不断推向风波中心的灵魂。”
以上为【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