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城中花冥冥,谁其主者石与丁。
珠廉玉案翡翠屏,霞舒云卷千娉婷。
中有一人长眉青,炯如微云淡疏星。
往来三世空鍊形,竟坐误读《黄庭经》。
天门夜开飞爽灵,无复白日乘云軿。
俗缘千劫磨不尽,翠被冷落凄馀馨。
因过缑山朝帝廷,夜闻笙箫弭节听。
飘然而来谁使令,皎如明月入窗棂。
忽然而去不可执,寒衾虚幌风泠泠。
仙宫洞房本不扃,梦中同蹑凤凰翎。
径度万里如奔霆,玉楼浮空耸亭亭。
春风花开秋叶零,世间罗绮纷膻腥。
此身流浪随沧溟,偶然相值两浮萍。
愿君收视观三庭,勿与嘉谷生蝗螟。
从渠一念三千龄,下作人间尹与邢。
翻译
芙蓉城中花影迷蒙,谁是此地的主人?是石曼卿与丁谓。
珠帘玉案,翡翠屏风,云霞舒展,如云卷动,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其中有一人眉长而青,目光清亮,如同微云间淡淡的疏星。
他历经三世,徒然修炼形体,终究因误读《黄庭经》而坐失仙道。
天门深夜开启,爽灵飞出,却再也不能白日乘云车升天。
尘世因缘历经千劫仍难磨尽,翠被冷落,只余下淡淡的余香凄清。
曾经过访缑山,朝拜天帝之廷,夜闻笙箫之声,驻足聆听。
他飘然而来,是谁在驱使?皎洁如明月照入窗棂。
忽然离去,不可挽留,只留下寒冷的被褥与空荡的帷帐,寒风瑟瑟。
仙宫洞房本无门锁,梦中曾一同踩踏凤凰之翎羽。
径直穿越万里,快如雷霆奔腾,玉楼凌空耸立,高耸入云。
天书云篆是谁所题铭?绕楼疾步而行,身影孤高清冷。
仙风锵锵作响,伴随铃声流转,恍然觉醒,如同酒醉初醒。
芳卿寄语致谢,徒然叮咛,一旦覆水难收,便无法挽回;罗巾上泪光闪烁。
春日花开,秋日叶落,世间锦绣繁华皆沾染俗气腥膻。
此身如浮萍般流浪于沧海,偶然相遇,不过是两片漂泊的浮萍。
愿你收敛视听,内观上中下三丹田,莫让善谷滋生蝗虫祸害。
任他一念之间可历千年,终究下凡成为人间的尹喜与邢子才。
以上为【芙蓉城】的翻译。
注释
1. 芙蓉城:传说中的仙城,或指成都别称,此处借指神仙居所。
2. 石与丁:指北宋文人石延年(字曼卿)与丁谓。石延年豪放不羁,死后被传为芙蓉城主;丁谓为权臣,亦涉神仙传说。
3. 珠廉玉案翡翠屏:形容仙境陈设华美。珠廉,珍珠装饰的帘幕;玉案,玉制几案;翡翠屏,翡翠镶嵌的屏风。
4. 霞舒云卷千娉婷:云霞舒展如美女姿态万千。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5. 长眉青:指仙人相貌特征,眉长而色青,常用于描绘道士或神仙。
6. 炯如微云淡疏星:目光明亮,如薄云间稀疏的星辰。炯,明亮。
7. 三世空鍊形:历经三世修炼身形,却终无所成。鍊形,道教修炼术语,指炼化肉体以求飞升。
8. 《黄庭经》:道教重要经典,讲存思身神、养生修仙之法。误读或喻修行偏差。
9. 天门夜开飞爽灵:天门夜间开启,魂魄(爽灵)得以飞出。爽灵,道教谓人三魂之一,主智慧。
10. 白日乘云軿:白日飞升,乘坐云车升天。軿,有帷盖的车,此处指仙车。
以上为【芙蓉城】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芙蓉城”为仙境象征,借神话传说与道教意象,抒写人生虚幻、仙凡难越、情缘易逝的感慨。全诗结构宏大,想象奇丽,融合历史人物(石延年、丁谓)、道教典籍(《黄庭经》)、神仙传说(缑山王子晋)于一体,形成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诗人通过“误读《黄庭经》”这一细节,暗寓修行失道之憾,又以“俗缘千劫磨不尽”揭示凡心难断的现实困境。末段劝诫“收视观三庭”,体现其晚年对内修之道的重视。全诗情感深沉,辞采华美,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蕴含哲理反思,是苏轼七言古诗中的奇崛之作。
以上为【芙蓉城】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晚年所作,融汇神话、道教、人生感悟于一体,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想象力和思想深度。开篇即设问“谁其主者石与丁”,将现实人物引入仙境,打破虚实界限,赋予诗歌神秘色彩。中间大量使用瑰丽意象——“珠帘玉案”、“霞舒云卷”、“天书云篆”,构建出辉煌缥缈的仙界图景。而“长眉青”之人形象清逸脱俗,眼神“炯如微云淡疏星”,极具画面感与诗意美。
诗中穿插道教修行主题,“误读《黄庭经》”一句尤为关键,既可能是对石延年命运的隐喻,也暗含诗人自身仕途坎坷、理想落空的感慨。所谓“竟坐误读”,非真指文字错误,而是象征人生道路的偏差与遗憾。此后“俗缘千劫磨不尽”更深化主题:即便向往超脱,尘世牵绊依旧难以斩断。
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手法贯穿全篇,“梦中同蹑凤凰翎”、“飘然而来”、“忽然而去”,表现仙踪不定、人生无常。结尾由幻境回归现实,以“两浮萍”比喻人生偶遇,充满苍凉意味。最后劝人“收视观三庭”,转向内在修养,体现苏轼晚年由外求转向内省的思想转变。
全诗语言典雅,音韵流转,句式参差错落,富于节奏变化。用典精切而不晦涩,意境宏阔而情感细腻,堪称宋代游仙诗的巅峰之作。
以上为【芙蓉城】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此诗奇幻缥缈,出入仙凡,盖东坡晚年悟道之作,非徒夸饰神异也。”
2. 《纪评苏诗》卷二十八:“起结皆涉议论,中幅纯以神行,恍惚来去,有‘钧天九奏’之妙。”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石与丁’指石曼卿事最确。曼卿卒后,有人梦为芙蓉城主,故公戏及之。”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全从梦兆生义,托之仙游,实哀曼卿之早逝,兼自叹沦落耳。”
5. 《御选唐宋诗醇》:“词采烂然,如游钧天而不觉其旷远,非胸有万象者不能为此。”
6. 纪昀评:“前半全用赋体铺张仙境,后半转入感慨,结构似散而脉络自贯。”
7.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王直方诗话》:“东坡作《芙蓉城》诗,事用《黄庭》《云笈》,语多奇峭,识者谓得游仙之髓。”
8.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苏长公《芙蓉城》一篇,驾虚游玄,不堕蹊径,真有拔山扛鼎之力。”
9.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虽评清人诗,然论及苏诗时称:“东坡《芙蓉城》等作,以才情运典故,化腐朽为神奇。”
10. 钱钟书《谈艺录》:“《芙蓉城》一首,惝恍迷离,如雾里看花,而情思缕缕可寻,所谓‘幻中有真,虚中见实’者也。”
以上为【芙蓉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