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眼见时政纷繁复杂,自己却无力承担重任,贪恋君主的恩宠,想退隐也难以抽身。我终究是个迟钝之人,迟早会递上辞呈离去;不知何时才能换下我这如同聋子般的郡丞,让贤能者取而代之?
以上为【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的翻译。
注释
1. 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此为赴任初期所作,共两首,此为其一。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2. 眼看时事:指目睹当时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政治动荡与社会问题。
3. 力难任:指自感能力不足以应对复杂的政务与政治斗争。
4. 贪恋君恩:表达对皇帝知遇之恩的感念,因而难以轻易辞官归隐。
5. 退未能:想引退而不能,反映其进退两难的处境。
6. 迟钝:苏轼自谦之词,谓自己才智不足,不善权变。
7. 投劾:古代官员主动上书弹劾自己,实为辞职的一种方式。
8. 使君:汉唐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或指上级官员,或泛指朝廷。
9. 换聋丞:“丞”指通判,宋代通判为州府副职,有监察之责。“聋丞”为自嘲,意谓自己如聋子一般,听而不闻,无所作为,亦暗讽官场麻木。
10. 此诗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是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外放地方任职的开端,标志着其政治生涯由中央转向地方的转折点。
以上为【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的注释。
评析
这是苏轼初到杭州任通判时写给弟弟苏辙(字子由)的两首绝句之一,表达了他在仕途中的矛盾心理:既感时局艰难、自身难堪大任,又因眷恋君恩而无法决然退隐。诗中“聋丞”自嘲意味浓厚,既体现其谦逊,也暗含对现实政治的无奈与讽刺。全诗语言简练,情感沉郁,展现了苏轼早期在官场中的精神困境与道德自省。
以上为【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简洁语言传达深沉情感,首句“眼看时事力难任”直抒胸臆,展现诗人面对变法风云时的无力感。次句“贪恋君恩退未能”则揭示其内心的矛盾:忠君之情使其难以抽身,而政见不合又令其痛苦。后两句转为自嘲,“迟钝终须投劾去”预示终将辞职的结局,语气中透露出无奈与决绝。“使君何日换聋丞”尤为精妙,以“聋丞”自比,既表现谦退之意,又暗讽官场耳目闭塞、是非不明。全诗风格沉郁,用典自然,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少见的压抑与自省,与其后期豪放洒脱形成鲜明对比。此诗不仅是个人心声的流露,也是北宋党争背景下士大夫精神困境的真实写照。
以上为【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虽简淡,而忧时感事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东坡早岁已怀隐忧。”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三:“‘聋丞’二字,自嘲而兼讽世,语极冷隽,非真聋也,时人皆聋而我独醒耳。”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公初至杭,已有退志,盖新政推行,议论纷纭,非其所安也。”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苏集中此类寄子由诗,多含蓄深至,兄弟间倾吐衷曲,尤为真挚动人。”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表现出苏轼在理想与现实、忠诚与批判之间的深刻矛盾,是理解其早期思想的重要文本。”
以上为【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