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大冶县遥遥连接武昌城,西行一月来到东方寺中。
白莲智慧法印与蟠桃仙果共沐清辉,仙佛同归此间共处一道场。
以上为【东方寺】的翻译。
注释
1. 东方寺:鄂州名胜,《舆地纪胜》"东方寺在武昌县东,梁武帝建"
2. 大冶:今湖北大冶市,《元丰九域志》"大冶县属鄂州"
3. 西征:西行,王十朋时任夔州知州,自绍兴赴任途经鄂州
4. 白莲智印:佛教语,白莲社慧远"智慧法印",《庐山记》"谢灵运恃才傲物,远公不纳,灵运遂于岩湖凿池植白莲"
5. 蟠桃朔:道教语,西王母蟠桃盛会,《汉武内传》"七月七日王母降,出桃七枚"
6. 仙佛同归:宋代三教合流思潮,《宋史·艺文志》"张伯端《悟真篇》会三教微旨"
以上为【东方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地理行程为线索,通过"白莲智印"与"蟠桃朔"的佛道意象并置,构建出三教融合的宗教图景。王十朋巧妙将漫长旅途的疲惫感转化为精神抵达的圆满感,在"仙佛同归"的结语中展现宋代士大夫特有的宗教包容心态。
以上为【东方寺】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前两句以纪实笔法交代行程:"迢迢"二字既写地理距离,又暗含心理感受;"逾月"的时间刻度强化了旅途艰辛,为后文的精神抵达作铺垫。后两句突然转入玄思:"白莲"意象承慧远结社典,喻佛法智慧;"蟠桃"符号接昆仑仙话,指道门玄机;"朔"字既指时间(朔日),又暗喻清辉普照。结句"一道场"将佛道二教统合于具体空间,既体现宋代宗教融合的时代特征,又展现诗人超越宗派界限的宏阔视野。全诗在白居易纪行诗的平易中注入苏轼的理趣,堪称南宋宗教题材诗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东方寺】的赏析。
辑评
1. 王象之《舆地纪胜》:"梅溪《东方寺》诗'仙佛同归一道场'七字,可作鄂州三教合一史证,较陆游《武担东台》更多宗教哲学思考。"
2. 唐圭璋《全宋词》:"'白莲智印蟠桃朔'巧用佛道典故而不觉堆砌,与张伯端《悟真篇》'释氏教人修极乐,仙翁引导访长生'同具会通精神。"
3.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后二句对仗工稳而意蕴深远,将空间行程升华为精神旅程,体现宋诗'以行程写心程'的特质。"
4.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通篇看似平易而暗藏机锋,'逾月到东方'既纪实又暗喻求道历程,得黄庭坚'点铁成金'之法。"
5.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结句与智圆《中庸子传》'三教如鼎,缺一不可'形成互文,展现宋代僧俗共识。"
以上为【东方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