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志趣相投何须拘泥于是否越过虎溪?知音如高山流水般自然相契。与您分别不过短短数日,我已在梦中听见您清越的琴声,在夜榻之上回响。
以上为【寄崔閒】的翻译。
注释
1. 崔閒:苏轼友人,生平不详,“閒”同“闲”,或为字或号。
2. 道合:志趣相投,理念一致。
3. 虎溪:指庐山虎溪,相传东晋高僧慧远送客不过溪,若过则有虎鸣。后世用“虎溪三笑”典故喻知音相得,不受礼法拘束。
4. 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钟子期能听出“高山”“流水”之意,后以之比喻知音难遇。
5. 琅然:形容声音清越悠扬,常用于描写琴声。
6. 夜榻:夜晚卧榻,指就寝之时。
以上为【寄崔閒】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友人崔閒的一首寄赠之作,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高远,以“高山流水”喻知音之谊,以“梦到琅然”写思念之深,情真意切而不失雅致。诗人虽与友人分离不久,却已入梦相会,足见其情之笃、心之近。末句“梦到琅然夜榻时”尤为动人,将无形的思念化为可闻之声,艺术表现力极强。
以上为【寄崔閒】的评析。
赏析
此诗短小精悍,四句皆含深情。首句以“道合何妨过虎溪”起笔,借用慧远送客过溪而笑的典故,暗示与崔閒交情深厚,彼此心灵契合,不必拘于形迹。次句“高山流水是相知”进一步点明二人乃知音关系,化用伯牙子期之典,典雅自然。第三句转写别离之短暂,“无多日”反衬思念之深切。末句“梦到琅然夜榻时”最为精彩,梦境中传来清越琴声,既是实写崔閒善琴,亦是虚写诗人魂牵梦萦。以听觉入梦,使情感具象化,余韵悠长。全诗融典自然,情意真挚,体现了苏轼在友情诗中的高超艺术造诣。
以上为【寄崔閒】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二十七收录此诗,未载具体评语,但标注为元祐年间作,时苏轼在京任官,或为寄赠友人遣怀之作。
2. 清代纪昀评苏轼诗“情理交融,风骨自高”,此诗正体现其于简淡中见深情之特点。
3. 孔凡礼《苏轼年谱》未明确记载崔閒其人,然从诗题及内容推断,应为苏轼中年时期交游圈中之文人雅士。
4. 《宋诗钞》未录此诗,可能因篇幅短小或流传不广,然其意境完整,不失为苏轼友情诗中之佳作。
以上为【寄崔閒】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