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十年没有再到此地凭栏远眺,眼前的景象依旧如从前一样展现在眼前。
海市蜃楼般的奇景仿佛龙蛇吐气,云雾升腾,天光倒映入水中;楼台的倒影与夕阳相接,仿佛太阳正被山峰衔住。
僧人住在偏僻的寺院也难以真正隐居,人虽在小舟之上,心却仍未得闲适。
一只孤鹤似乎在寻访林和靖的旧居,盘旋于高空飞去,又折返飞回。
以上为【西湖寿星院明远堂】的翻译。
注释
1. 西湖寿星院明远堂:位于杭州西湖边的一处佛寺建筑,为宋代著名寺院之一,明远堂是其内一亭阁,可览湖山胜景。
2. 凭栏:倚靠栏杆,多用于登高望远,寄寓感怀。
3. 景象依然一望间:景色一如往昔,尽收眼底。“一望间”谓一眼望去,尽在视野之中。
4. 龙蜃吐云:指海市蜃楼现象,古人认为是龙或蜃(大蛤)吐气所成。此处形容湖上云雾缭绕、虚幻迷离之景。
5. 天入水:天空倒映湖中,水天相接,浑然一体。
6. 日衔山:夕阳西下,仿佛被山峦含住,“衔”字拟人,形象生动。
7. 僧于僻寺难为隐:即便僧人居于偏僻寺院,也未必真能超脱尘世,暗讽世俗牵扰难避。
8. 人在扁舟未是闲:身虽漂泊江湖,心仍为俗务所累,未能真正清闲。
9. 孤鹤似寻和靖宅:和靖,指北宋隐士林逋(谥号和靖先生),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说。此句以孤鹤象征高洁之志。
10. 盘空飞去复飞还:孤鹤盘旋高空,飞走又返回,象征诗人对归隐的向往与现实的羁绊之间的矛盾。
以上为【西湖寿星院明远堂】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作于晚年重游杭州西湖寿星院明远堂时,抒发了对往昔的追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隐逸理想的思索。全诗情景交融,意境空灵悠远,既有对自然奇景的生动描绘,又蕴含深沉的人生哲思。诗人借景抒怀,通过“龙蜃”“楼台倒影”等幻象暗示世事无常,以“僧难隐”“人未闲”道出身心不得自由之苦,末句以孤鹤寻宅的意象寄托高洁之志与归隐之思,余韵悠长。
以上为【西湖寿星院明远堂】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晚年重游西湖所作,情感深沉而意境高远。首联“十年不向此凭栏,景象依然一望间”,以时间跨度开篇,十年光阴流转,人事变迁,而自然景色依旧,顿生物是人非之感。一个“依然”既写景之恒常,亦反衬人之易老,情感内敛而厚重。
颔联“龙蜃吐云天入水,楼台倒影日衔山”极富画面感,运用夸张与拟人手法,描绘出西湖上空云蒸霞蔚、水天交映、楼影斜照、落日含山的壮丽奇景。“吐”“入”“倒影”“衔”等动词精炼传神,营造出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艺术境界,令人如临其境。
颈联转入议论与抒情:“僧于僻寺难为隐,人在扁舟未是闲。”表面写僧与人,实则自况。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虽向往隐逸,却始终未能真正脱离仕途纷扰。此二句揭示了外在环境与内心自由的矛盾,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尾联以“孤鹤”作结,意象高洁。“似寻和靖宅”巧妙化用林逋典故,寄托诗人对高士风范的敬仰与自身归隐之愿。“盘空飞去复飞还”一句尤为耐人寻味,孤鹤徘徊不去,正如诗人内心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反复挣扎,余音袅袅,含蓄隽永。
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情入理,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西湖寿星院明远堂】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情景交融,寓意深远,尤以‘孤鹤’一语,寄托遥深,足见坡公晚岁心境。”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三四写景奇丽,五六转折有力,收处以鹤喻己,不即不离,最得风人之致。”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续编:“‘日衔山’三字,炼字入神;‘未是闲’三字,道尽宦游者心事。”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七律,至此益见苍秀。十年不见,景象依然,而心境已非。结语盘空一转,有无限低回之意。”
5. 王文濡《宋元明诗评注读本》:“通体清空一气,写景处如画,言情处如诉,末以孤鹤作结,飘然有出尘想。”
以上为【西湖寿星院明远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