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门如天深几重,君王如帝坐法宫。
人生难处是安稳,何为来此骊山中?
复道凌云接金阙,楼观隐烟横翠空。
林深雾暗迷八骏,朝东暮西劳六龙。
六龙西幸峨眉栈,悲风便入华清院。
霓裳萧散羽衣空,麋鹿来游猿鹤怨。
我上朝元春半老,满地落花无人扫。
长杨、五柞汉幸免,江都楼成隋自迷。
由来留连多丧国,宴安鸩毒因奢惑。
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
翻译
皇上的宫门如同天庭般深邃重重,君王端坐于庄严的宫殿之中。人生最难得的是安稳太平,为何还要来到这骊山之中?层层叠叠的复道高耸入云,连接着金碧辉煌的宫阙;楼台观阁在烟雾中若隐若现,横亘于苍翠的天空之下。树林幽深、雾气弥漫,连当年周穆王的八骏都迷失方向;太阳朝东暮西,六龙拉车也劳顿不堪。六龙西行抵达峨眉栈道,悲凉的风已吹入荒废的华清院。昔日霓裳羽衣舞早已散去,仙乐不再,只剩下麋鹿随意游走,猿猴哀鸣,仙鹤悲怨。我登上朝元阁时已是春末年老,满地落花无人打扫。夕阳斜照在高高的羯鼓楼上,长生殿前早已长满青草。可叹吴王夫差与楚灵王如同醋瓮中的小虫般愚昧,筑高台未成就已招致败亡之悲。汉代虽有长杨、五柞之猎苑却幸免于难,而江都楼台建成之后,隋炀帝却沉溺其中自取灭亡。自古以来,沉迷享乐往往导致国家覆灭,安逸享乐实如饮鸩止渴,皆因奢侈迷惑所致。古代所戒的“三风十愆”早已警示世人,不必等到骊山行宫建成,便知奢靡足以亡国。
以上为【骊山】的翻译。
注释
1. 骊山:位于今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所在地,唐玄宗亦在此建华清宫,为历代帝王避暑行宫之地。
2. 君门如天深几重:形容皇宫禁地森严,难以接近,暗喻君王高高在上。
3. 法宫:帝王处理政务的正殿,象征权威与秩序。
4. 复道凌云接金阙:复道,楼阁间架空的通道;金阙,指华丽的宫殿。形容建筑宏伟。
5. 八骏:传说中周穆王所御的八匹神马,象征帝王巡游。
6. 六龙:古代神话中太阳神所乘之车由六条龙拉引,代指帝王车驾。
7. 六龙西幸峨眉栈:指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逃往四川(峨眉),经由栈道。
8. 霓裳萧散羽衣空:《霓裳羽衣曲》为唐玄宗所制乐舞,安史之乱后失传,此处喻盛极而衰。
9. 獍鹿来游猿鹤怨:写华清宫荒废后的凄凉景象,昔日繁华不再。
10. 朝元:即朝元阁,在骊山上,唐代祭祀之所。长生殿:唐华清宫内殿,相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居所。
11. 羯鼓楼:唐代宫廷乐器羯鼓所在之楼,象征音乐享乐。
12. 吴楚两醯鸡:醯鸡,醋坛子里的小飞虫,比喻目光短浅、沉溺小乐之人。典出《庄子·田子方》,此处指吴王夫差筑姑苏台、楚灵王筑章华台而亡国。
13. 长杨、五柞:汉代皇家猎苑名,长杨宫、五柞宫,曾为汉帝游猎之所,但未致亡国。
14. 江都楼成隋自迷: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建迷楼,沉迷女色,终致身死国灭。
15. 三风十愆:出自《尚书·伊训》,指三种不良风气(巫风、淫风、乱风)和十种过失,为古代治国警戒。
16. 宴安鸩毒:安逸享乐如同饮毒药,语出《左传·闵公元年》:“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以上为【骊山】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咏骊山行宫之遗迹,抒发对历代帝王因奢靡误国的深刻反思。全诗以历史兴亡为线索,从秦始皇建骊山陵墓,联想到唐代华清宫的荒废,再追溯至春秋战国乃至隋代的教训,层层推进,指出“宴安鸩毒”“奢惑丧国”的普遍规律。诗人并未停留在对景物的描写,而是通过今昔对比、典故穿插,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历史哲思。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意境苍凉深远,体现了苏轼作为文人政治家的历史洞察力与忧患意识。此诗既具咏史诗的厚重,又含讽喻诗的锋芒,是宋代咏史抒怀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骊山】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咏史名篇,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开篇以“君门如天”起势,凸显帝王威仪,随即设问“何为来此骊山中”,引出对帝王巡幸奢华行为的质疑。中间铺陈骊山宫阙之壮丽与荒废之凄凉,形成强烈对比:昔日“复道凌云”“楼观隐烟”,今日“落花无人扫”“长生殿生青草”,时空转换之间,盛衰之感油然而生。诗人巧妙运用“八骏”“六龙”等神话意象,既写出行幸之浩大,又暗示其劳民伤财。更以“霓裳散”“羽衣空”点出文化衰微,以“麋鹿游”“猿鹤怨”渲染荒寂,极具画面感。后半转入议论,援引吴、楚、汉、隋诸史实,层层递进,揭示“奢惑丧国”的历史规律。结尾引用《尚书》古训,强调道德自律的重要性,使全诗由具体景物上升至普遍哲理。语言典雅而不晦涩,抒情与说理交融,展现了苏轼“以文为诗”“以史入诗”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骊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追抚前朝遗迹,感慨时事,语带风霜,而气象宏阔,非徒摹写景物者比。”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苏子瞻《骊山》一首,感慨淋漓,用事精切,结以‘三风十愆’,尤为得体,足为荒淫者戒。”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附宋诗评语:“借骊山以论古今兴亡,立意高远,不专主唐事,而通鉴万代,真大手笔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此诗,似学杜而能变化,叙事中寓议论,盛衰之感,溢于言外。”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咏史之作,往往于写景之际,注入历史批判精神,《骊山》一诗尤见其忧国深心。”
以上为【骊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