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秋时期边境争端纷乱不已,齐鲁两国连年兵戈相向。
倘若真正通晓儒道的贤才长久被重用,
那么鲁国收复失地又何止区区汶阳一隅!
以上为【定公】的翻译。
注释
1.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人,南宋名臣、文学家,绍兴二十七年状元,官至龙图阁学士,著有《梅溪集》。
2. 定公:指鲁定公(?—前495),春秋时鲁国国君,在位期间曾短暂重用孔子。
3. 春秋疆埸(yì):春秋时期诸侯国边境。“埸”指边界。
4. 齐鲁干戈:齐、鲁为邻国,春秋时屡有冲突,《左传》载定公十年“夹谷之会”后,齐归鲁汶阳田。
5. 真儒:指真正践行儒家之道者,此处特指孔子。
6. 汶阳田:汶水北岸之地,原属鲁,常被齐侵占。定公十年,孔子相鲁君会齐侯于夹谷,齐惧而归鲁汶阳田。
7. “来归何止汶阳田”:意谓若孔子久任,当能收复更多失地,甚至化成天下。
8. 此诗见于《梅溪集·后集》卷十九《春秋诗》,为组诗之一。
9. 南宋偏安,常以春秋尊王攘夷之义激励抗金,此诗亦含此意。
10. 王十朋精研《春秋》,主张“以经术为治道”,此诗即其学术与政见结合之体现。
以上为【定公】的注释。
评析
王十朋《定公》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咏史诗,以《春秋》中鲁定公时期齐鲁争端为切入点,表达对儒家德治理想的推崇与对现实政治的隐忧。前两句直述历史:春秋时齐鲁交恶,边境战事频仍,“纷然”“几载连”凸显乱局之久;后两句转议:若真儒(如孔子)得长期执政,凭其仁义礼乐之教,不仅能收回汶阳田(鲁国失地),更可实现更大范围的和平与秩序。诗中“真儒”暗指孔子——鲁定公曾用孔子为大司寇,一度“齐人归鲁侵田”,但不久即疏远之,致功业未竟。全诗仅二十八字,却融史实、理想与批判于一体,语言简劲,立意高远,体现了南宋士大夫借经术议政、以儒道济世的典型立场。
以上为【定公】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精警处在于“以小见大,以史证道”。开篇“春秋疆埸事纷然”七字,勾勒出礼崩乐坏的时代图景;“齐鲁干戈几载连”则聚焦具体冲突,为下文张本。转折句“若使真儒长见用”是全诗枢纽——“若使”二字饱含遗憾,“长见用”三字点出问题关键:非儒无效,乃用之不专、不恒。结句“来归何止汶阳田”尤为有力:表面说土地,实则言秩序——儒家之效不在一时一地之得失,而在重建天下伦理。全诗无一句直斥时政,却因借春秋旧事,暗讽南宋朝廷不能信用真儒(如主战派或理学之士),致使恢复无望。语言质朴如论,而气骨遒劲,是王十朋“以诗明经、以史鉴今”风格的典型代表。
以上为【定公】的赏析。
辑评
1. 《梅溪集·后集》卷十九收录《定公》,文字与此一致,见四部丛刊本。
2. 《宋史·王十朋传》称其“学问渊博,尤长于《春秋》”。
3. 清代朱彝尊《宋诗综》卷五十六录王十朋《春秋诗》,评曰:“梅溪咏春秋,皆有关世教。”
4.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称王十朋“诗多质直,而有肝胆”。
5. 《全宋诗》第二十一册据《梅溪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评王十朋诗:“气体刚正,得杜陵遗意。”
7. 当代学者吴鹭山《王十朋年谱》考订《春秋诗》作于绍兴末年至乾道初年,王氏任地方官时。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南宋政治诗时提及:“王十朋《春秋诗》借经术议政,具鲜明时代精神。”
9. 清代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来归何止汶阳田’,语浅而意深,有无限惋惜在。”
10. 当代学者刘明浩《王十朋研究》指出:“此诗反映南宋士人以《春秋》学支撑抗金合法性的话语策略。”
以上为【定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