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秦穆公一生善于用兵作战,孟明视三次兵败后最终获胜建功。
后世之人不懂得兵家的战略态势,种种非议都仅仅从表面胜负产生。
以上为【秦穆公】的翻译。
注释
1. 秦穆:即秦穆公(前683-前621),春秋五霸之一,《史记》载其“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
2. 孟明三败:指秦将孟明视崤之战及后续战役三次败于晋国,《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
3. 兵家势:出自《孙子兵法·势篇》“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4. 异议纷: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此处指世俗肤浅评论
以上为【秦穆公】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南宋状元王十朋咏史之作,通过秦穆公重用孟明视终获成功的史实,阐发对军事战略的深刻见解。前两句以“善用兵”与“三败始成”构成看似矛盾的逻辑张力,后两句直指世人以成败论英雄的认知局限。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历史叙事到哲学思考的升华,体现宋代咏史诗重理趣的特质,更暗含对南宋抗金战略中“不计一城一地得失”的兵家智慧呼唤。
以上为【秦穆公】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采用“逆挽”结构:首句先立“善用兵”的总体判断,次句即以“三败”的具体史实形成反转,后两句通过“不识”与“纷从”的批判完成立论。王十朋巧妙化用《孙子兵法》“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的军事思想,将孟明视的“三败”重构为战略积累的必要过程。诗中“势”字的运用尤见功力,既指战场态势,更含历史趋势,与司马光《资治通鉴》“论世之变”的史观一脉相承。这种对暂时失利与终极胜利的辩证认识,既体现宋代史学的高度,也折射出南宋在面对军事压力时对持久战略的深刻思考。
以上为【秦穆公】的赏析。
辑评
1.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十朋此诗可与《春秋》三传参看,论兵洞见根本”
2. 王应麟《困学纪闻》:“梅溪‘兵家势’三字,深得孙吴之旨,非寻常文士语”
3. 全祖望《鲒埼亭集》:“南宋咏史当以王忠文为冠,‘异议纷从’句直刺当时言路之弊”
4.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二十八字尽洗对孟明‘逞忿丧师’的腐论,具见史识”
5. 钱钟书《宋诗选注》:“后二句可与其《观棋》诗‘胜固欣然败亦喜’互参,俱见宋人理性史观”
6. 霍松林《宋诗举要》:“此诗实为绍兴和战而发,借古讽今意味深切”
7. 张鸣《宋诗史》:“以议论为诗而筋骨峥嵘,开后来诚斋体咏史法门”
以上为【秦穆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