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竹子扎根于土地,看似与寻常草木并无不同,但它的枝干挺拔修长,卓然超出于林外。然而孤高自许终究难以持久,到了岁末寒冬,霜风凛冽,依然会遭受侵袭。
以上为【元佑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游七宝寺,题竹上】的翻译。
注释
1. 元佑五年:即公元1090年,宋哲宗年号。
2. 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皆为苏轼友人,具体生平多不详,其中“伯固”可能指苏轼弟苏辙之子苏适(字伯固)。
3. 七宝寺:宋代寺院名,具体地点待考,或在杭州一带,苏轼时任杭州知州。
4. 题竹上:题诗于竹竿之上,古人有直接在竹石上题字的习惯。
5. 结根岂殊众:竹子扎根于土,与其他植物并无本质区别。
6. 修柯:修长的枝条。柯,树枝。
7. 独出林:高出林表,形容竹子挺拔出众。
8. 孤高不可恃:孤傲清高不能作为长久依靠。
9. 岁晚:年终,指冬季。
10. 霜风侵:寒风霜雪的侵蚀,比喻外界的打击与磨难。
以上为【元佑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游七宝寺,题竹上】的注释。
评析
这首题壁小诗借竹抒怀,通过描写竹子的生长特性,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悟。前两句写竹之“出类拔萃”,后两句笔锋一转,指出孤高者终难避世事风霜的摧折。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寓哲理于自然景物之中,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中见警醒的人生态度。虽为即兴题咏,却蕴含深意,是典型的以物喻志之作。
以上为【元佑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游七宝寺,题竹上】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苏轼在元祐年间任杭州知州时所作的一首即兴题咏诗。全诗仅二十字,结构精巧,层次分明。首句“结根岂殊众”从平凡处落笔,指出竹子的根基与普通植物无异,暗喻贤者本亦生于常人之中;次句“修柯独出林”陡然振起,突出其卓尔不群的姿态,象征才德之士的超逸风骨。后两句笔势逆转,“孤高不可恃”既是对前句的反思,也透露出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清醒认知——即便品格高洁,也难逃现实风霜的侵袭。“岁晚霜风侵”不仅写自然之景,更隐喻政治环境的严酷与人生晚景的苍凉。
苏轼善以自然物象寄寓人生哲理,此诗可谓言简意深。表面上咏竹,实则抒怀,既赞其挺拔,又警其孤危,体现出他兼容儒道的思想境界:既追求人格独立,又深知世事无常。诗风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是典型的东坡式哲理小诗。
以上为【元佑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游七宝寺,题竹上】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语:“此诗就竹立意,而寓意深远。‘孤高不可恃’一句,盖阅历之言,非徒咏物也。”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极平淡,意极沉痛。东坡晚年诗多此类,外若旷达,中藏忧患。”
3. 《宋诗钞·东坡集钞》评曰:“题竹而及人生,因物见志,短章中有无限感慨。”
4.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此诗,但论及苏轼诗风时指出:“其诗往往于不经意处,发出世之思,此即所谓‘触物兴感’也。”可为此诗作解。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借竹之物理,写人之情态,‘孤高不可恃’实为东坡一生宦海浮沉之总结语。”
以上为【元佑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游七宝寺,题竹上】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