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天下最风雅美味的要数笋饼餤,人间整洁可口的莫过于蕈馒头。
这样的美食绝不能随意给不懂品味的粗人吃,应当专程送给麻田的吴远游。
以上为【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的翻译。
注释
1. 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此为诗题,表明是约请吴远游、姜君弼共食蕈(蘑菇)馅馒头之事。
2.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3. 宋 ● 诗:标明此诗为宋代所作,体裁为诗。
4. 风流:此处指风雅、高雅有情趣。
5. 笋饼餤(dàn):一种以笋为馅的饼类面食。“餤”为古代面点名称,多指带馅的蒸或烤制食品。
6. 济楚:整齐、干净、讲究之意,常用于形容衣着或饮食整洁可口。
7. 蕈(xùn)馒头:即蘑菇馅的馒头,蕈为菌类植物,俗称蘑菇。
8. 谬汉:愚笨、不懂事理之人,带有戏谑意味。
9. 麻田: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吴远游居住之地。
10. 吴远游:人名,苏轼友人,生平事迹不详,从诗中可见其为苏轼所敬重之人。
以上为【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以戏谑而风趣的笔调写就的一首饮食小品诗,借“蕈馒头”这一寻常食物表达对友人吴远游的推崇与情谊。全诗语言通俗却富有雅趣,将饮食之物提升至“风流”“济楚”的审美境界,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善于在日常中发现诗意的性格特征。同时,“莫与谬汉吃”一句既显幽默,又暗含对品味与知音的珍视,凸显了文人之间精神契合的重要性。此诗虽短,却意趣盎然,体现了苏轼“以俗为雅”的诗歌艺术。
以上为【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为题材,展现了苏轼“寓庄于谐”的创作风格。首句“天下风流笋饼餤”以夸张手法赞美笋饼的风雅,次句“人间济楚蕈馒头”则转向眼前之物,突出蕈馒头的精致可口。两句对仗工整,语调轻快,将普通食物赋予高雅意趣,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审美眼光。后两句笔锋一转,强调如此佳味“莫与谬汉吃”,必须“送与麻田吴远游”,不仅表现了对友人的尊重,更暗含“知味者方堪享此”的文人雅趣。全诗语言俚俗而不失格调,幽默中见深情,充分展示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乐观洒脱、善于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收录此诗,认为其“语近诙谐,实寓深情,足见东坡待友之诚”。
2. 清代纪昀在《纪批苏诗》中评曰:“此等诗看似游戏,实有寄托,非真知东坡者不能解。”
3. 近人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指出:“此诗虽小,而意趣隽永,‘谬汉’二字尤妙,见东坡眼中有品。”
4. 当代学者孔凡礼在《三苏年谱》中提及吴远游为苏轼贬谪期间交往的隐逸之士,此诗或作于黄州时期,反映其与地方贤士交往之实。
以上为【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