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野外的溪水流过村桥,桥那边,散布着八九户人家的荒僻村落。
雨过天晴,渔网晾晒在外;风已停息,酒旗斜斜地垂挂。
经霜的枫叶染红了江边的树林,月光下,岸边的黄芦花正摇曳。
何时才能从此隐居于此,重新整治我那垂钓云霞的木筏。
以上为【江村晚景】的翻译。
注释
野水:野外的流水。
荒村:僻远的村落。
风定:风停了。
酒旗:酒家的招牌,又称酒帘、望子。
红树:指经霜后叶子变红的枫树等。
霜江叶:江边经霜的树叶。
黄芦:枯黄的芦苇。
月岸花:月光照耀下岸边的芦花。
何当:何时能够。
钓云槎:槎,木筏。传说中可通天河的仙筏。此处将普通的钓船美称为“钓云槎”,意谓隐居生活如神仙般逍遥。
以上为【江村晚景】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元代隐逸诗中的佳作,通过描绘江村黄昏宁静安详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紧扣“晚景”二字,以白描手法铺陈景物。首联由远及近,从“野水溪桥”的远景推向“荒村八九家”的近景,勾勒出江村整体的荒疏与宁静。颔联与颈联具体描绘村中之景:颔联写人事,“渔网晒”、“酒旗斜”两个细节,充满了生活气息,以“晴”、“定”二字点出风雨过后、万物各得其所的安然;颈联转而写自然景物,“红树”与“黄芦”色彩浓烈,点明深秋时节,“霜”与“月”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从白昼步入黄昏。尾联直抒胸臆,面对如此宜人之景,诗人自然生发出“从此隐”的愿望,而“钓云槎”的奇特意象,更将平凡的渔隐生活提升至乘槎云汉、脱离尘世的仙隐境界,升华了主题。
以上为【江村晚景】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构图层次分明与意境冲淡悠远。
空间与色彩的巧妙安排:诗歌的写景极具画面感,层次清晰。首联是远景和全景,颔联是村中的特写,颈联则将视线转向江岸的自然风光。在色彩上,诗人巧妙点染:渔网、酒旗当为素色,而“红树”与“黄芦”则用暖色系点缀,使得整个画面在素雅宁静中不失秋日的温暖与绚丽。
动静结合的情致:诗中既有“雨晴”、“风定”后的静态安宁,也暗含着动态的过程与生机。“晒”渔网、“斜”酒旗是人事之静,“红树”、“黄芦”在霜月之下亦在默默生长、摇曳,这是自然之静。然而,这静中蕴含着生活与生命的流动感,并非一片死寂。
尾联的升华与寄托:“钓云槎”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融合了两个典故:一是《庄子·列御寇》中“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隐逸思想;二是张华《博物志》中有人乘槎至天河遇牛郎织女的传说。诗人将二者结合,既表达了摆脱尘世束缚、如不系之舟般自由的愿望,又赋予这种隐逸生活以浪漫奇幻的色彩,将现实的江村晚景与理想的神仙境界融为一体,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体现了元代隐逸诗人普遍追求的超脱尘俗、高蹈世外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江村晚景】的赏析。
辑评
清·顾嗣立《元诗选·庚集》:“叶颙《樵云独唱》中诗,多闲适自得之趣。《江村晚景》一诗,‘雨晴渔网晒,风定酒旗斜’之句,真能得野逸之趣于象外者。”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七:“叶颙《江村晚景》,五言律也。其颔联天然工妙,不事雕琢,而晚村情味宛然。末句‘钓云槎’,想落天外,而仍归闲适,可谓善学唐人而能自出新意者。”
现代·邓绍基《元代文学史》:“叶颙的《江村晚景》是元人学唐而具有自家面目的范例。它继承了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清新自然的传统,但在结句‘重整钓云槎’中,又流露出元代士人特有的那种将隐逸与道教神仙思想相结合的时代风尚。”
以上为【江村晚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