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大地上万千孔窍发出声响,那是大地的自然之音;狂风呼啸,吹散了天池上的云雾。
喧闹嘈杂只在转瞬之间,一切又归于宁静,仿佛那风已化作北斗与箕宿,高悬于天际,静默如初。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翻译。
注释
1. 出都来陈:指苏轼从京城(汴京)出发前往陈州(今河南淮阳)。
2. 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船上原有无名氏所题八首小诗,引发苏轼共鸣。
3. 聊为和之:姑且作诗唱和,表达心灵呼应。
4. 万窍号地籁:语出《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窍,孔穴;地籁,指风吹大地各种孔穴所发出的声音。
5. 冲风:猛烈的风,暴风。
6. 天池:传说中位于昆仑之巅的湖泊,亦可泛指天上或高山之湖,此处指天空中的云气汇聚之处。
7. 喧豗(xuān huī):喧闹嘈杂之声。
8. 瞬息间:形容时间极短。
9. 还挂斗与箕:风停之后,仿佛化作天上的星宿。“斗”指北斗星,“箕”指箕宿(属东方七宿之一),古人认为箕星主风,故风息则归于星象。
10. 和诗:唱和之作,回应原诗情感或主题。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途经陈地时,见船上有题诗八首,感其诗意契合己心,遂作和诗。本诗虽仅四句,却意境宏阔,融合庄子哲学与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天地运行、动静转化的深刻体悟。前两句写风起万窍、气势磅礴,源自《庄子·齐物论》“地籁”之说,展现自然之力;后两句笔锋一转,喧嚣骤歇,风归星斗,体现“动极而静”的宇宙节律。全诗以简驭繁,寓哲理于意象,彰显苏轼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境界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极简之笔勾勒出宏大的自然图景与深邃的哲思。开篇“万窍号地籁”借用《庄子》典故,将风声升华为天地之间的呼吸与律动,赋予自然以生命意志。次句“冲风散天池”进一步拓展空间维度,风不仅吹拂大地,更撼动天界云气,气势雄浑。第三句“喧豗瞬息间”急转直下,强调剧烈声响的短暂性,暗含世事无常之叹。末句“还挂斗与箕”尤为精妙,以星象收束,将无形之风具象为永恒星辰,完成从动到静、从尘世到苍穹的升华。全诗动静相生,虚实交融,体现了苏轼善于在瞬间现象中捕捉永恒哲理的艺术功力。语言古朴而意蕴深远,堪称短章中的神品。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曰:“此诗虽短,而气象宏阔,得庄生天籁之意,非熟读《南华》者不能道。”
2. 《纪评苏诗》卷二十评云:“‘还挂斗与箕’一句,奇想入神,风本无形,乃谓其息而上挂星宿,真能化腐朽为神奇。”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按:“此和舟中无名氏诗,盖触物兴怀,借风起风止以喻人生荣辱得失之无常,其意深远。”
4. 《宋诗钞·东坡集》评:“四语皆用《庄子》意,而结处尤超妙,可谓片言居要。”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