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当年那两棵对生的桧树原是两个孩童所化,如今相对无言,年岁愈高愈显恭敬。
庭院中的积雪深达腰际,几乎将它们掩埋,却仍顽强存活;而今它们已化作两条苍劲的青龙,腾跃于天地之间。
以上为【盐官绝句四首南寺千佛阁】的翻译。
注释
1. 盐官:唐宋时县名,属杭州,今浙江海宁盐官镇,以观潮闻名。
2. 南寺千佛阁:盐官南寺内的建筑,相传为佛教胜地,多古迹古木。
3. 双桧:两棵桧树,常绿乔木,木质坚硬,象征坚贞长寿。
4. 双童:传说南寺双桧为两位童子所化,或指树初植时如孩童般幼小。
5. 老更恭:年岁愈高,姿态愈显谦恭肃穆,形容树木苍老而庄重。
6. 庭雪到腰:极言积雪之深,比喻环境之严酷。
7. 埋不死:虽被大雪深埋,仍不枯死,突出生命力顽强。
8. 化作两苍龙:用神话笔法,形容古树盘曲挺拔,如龙腾空,象征精神升华。
9. 苍龙:古代四象之一,代表东方与生机,亦喻高洁不凡之气。
10. 绝句:四句诗,此为七言绝句,属苏轼晚年风格凝练之作。
以上为【盐官绝句四首南寺千佛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盐官绝句四首》之一,题为“南寺千佛阁”,通过咏南寺古桧,寄托深远的人生感慨与哲理思考。诗以拟人手法,将古树比作自幼相伴、历尽风霜的童子,突出其坚韧不屈的生命力。后两句由实入虚,雪中不死之状转为“化龙”的神话意象,象征精神的升华与超脱。全诗语言简练,意境雄奇,融合历史、宗教与自然,体现苏轼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洒脱的诗风。
以上为【盐官绝句四首南寺千佛阁】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双桧”为核心意象,巧妙融合传说、实景与想象。首句“当年双桧是双童”起笔奇幻,赋予树木以生命起源的神秘色彩,暗示其非同寻常的本质。次句“相对无言老更恭”转入静态描写,拟人化地表现古树历经沧桑后的沉静与庄严,暗含对岁月沉淀的敬意。第三句“庭雪到腰埋不死”陡转至极端环境,以夸张手法凸显生命力之顽强,雪可覆身而不摧其根,正是苏轼屡遭贬谪却始终不屈的精神写照。结句“如今化作两苍龙”以浪漫想象收束,将现实中的古树升华为神话中的苍龙,既呼应佛教寺院的神圣氛围,又象征精神超越形骸、翱翔九天的理想境界。全诗短短四句,层层递进,由人而树,由树而神,体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盐官绝句四首南寺千佛阁】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双童’之说,出释典附会,然公借以写古桧之神,不泥其迹,可谓善用传说。”
2.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绝句,往往于小景中见大气魄。如《盐官南寺千佛阁》‘化作两苍龙’,突如其来,气象峥嵘,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有风云者不能办。”
3. 《宋诗钞》(吴之振等):“此诗托物寓志,以树之不死不朽,自况其出处困厄而志节不移,东坡晚岁心境,于此可见。”
4.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引《纪评苏诗》:“‘埋不死’三字,力透纸背;‘化苍龙’则神来之笔,非刻意雕琢所能至。”
5. 《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按语:“盐官四首皆咏寺中古迹,此首最为雄奇,盖以人格化之树,寄超然物外之思。”
以上为【盐官绝句四首南寺千佛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