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荒芜的野草掩埋了一口古井,无人取水,又有谁会为此感到哀怜?
汲水的瓶罐垂下两条绳索,井底的蛙蚓却能飞腾到百尺高处。
腥风吹拂着泥污,只听见空荡的声响和零星的水滴。
清除井口青青的野芹,清洗井下坚实的岩石。
童仆沾湿了衣裳,令人惭愧;敬上一杯温酒,以暖其寒颤之身。
清水渐渐积聚澄澈,青天倒映在井中,显得清冷而碧蓝。
为何旧日的污秽已然消失?这洁净又从何处而来?
井的存在似有若无,既无来处,也无失去。
以上为【浚井】的翻译。
注释
1. 浚井:疏通、清理水井。
2. 没荒莱:被荒草淹没。荒莱,荒芜的野草。
3. 不食谁为恻:无人饮水,谁会为此感到悲伤?恻,哀怜。
4. 瓶罂:泛指汲水用的陶制容器。瓶,小瓮;罂,大腹小口的陶器。
5. 绠(gěng):汲水用的绳子。两绠,或指双绳,亦可理解为反复汲水。
6. 蛙蚓飞百尺:夸张描写井底生物活跃,实喻井久废不用,污秽滋生。“飞”字反讽,非真飞。
7. 腥风被泥滓:腥臭之风裹挟着污泥浊水。被,覆盖。
8. 上除青青芹,下洗凿凿石:清除井口的野芹,冲洗井底坚硬的石头。凿凿,坚实貌。
9. 沾濡:沾湿。指童仆劳作时被水浸湿衣裳。
10. 泓渟(hóng tīng):水深而静止。泓,水深广;渟,水停滞不流。
11. 寒碧:清冷的碧色,指井水映照天空之色。
12. 云何:为何,怎么。
13. 底处:何处。
14. 井在有无中:井的存在仿佛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暗喻心境之虚明。
以上为【浚井】的注释。
评析
《浚井》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的一首哲理诗,借清理古井的过程,抒发对人生、世事变迁与心灵净化的深刻体悟。全诗由实入虚,从具体劳动场景过渡到玄思冥想,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思想的特点。表面写“浚井”,实则写“修心”——清除杂念,回归本真。诗中“井在有无中,无来亦无失”一句,深得禅宗“不生不灭”“本来无一物”的旨趣,表现出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达观态度。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是宋代哲理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浚井】的评析。
赏析
《浚井》以寻常劳作为题,却寓含深刻哲理。开篇写古井荒废,无人问津,引发“谁为恻”的感叹,已暗含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意。接着描写井中污秽景象,“瓶罂下两绠,蛙蚓飞百尺”,画面荒诞而真实,凸显井之久废。而后转入清理过程:“除芹”“洗石”“沾濡童仆”“杯酒暖栗”,细节生动,充满人间温情,体现苏轼体恤下人的情怀。
随着井水渐清,“白水泓渟,青天落碧”,视觉由浊转清,心境也随之明朗。此景非仅物理之清,更是心灵之净。结尾四句直入哲思:“云何失旧秽,底处来新洁?”追问洁净之源,引出“井在有无中,无来亦无失”的终极答案——一切本自清净,垢净皆因心现。此语深契佛家“本来无一物”与道家“返璞归真”之理,展现苏轼晚年圆融通达的思想境界。
全诗由外及内,由事入理,结构缜密,语言简淡而意蕴无穷,堪称宋诗中“以理趣胜”的典范。
以上为【浚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因事见理,不着议论而理自显,真得风人之遗。”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前六句写景如画,后数语转入妙悟,结处尤超然物外,非俗手所能拟。”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未收此诗,但在《说诗晬语》中评苏轼诗云:“东坡长于理趣,往往于寻常事物中发出奇想,如《浚井》之作,掘井见天,即心即境,可谓善喻者矣。”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诗看似平淡,实则层层深入,末四语参禅语而不露痕迹,足见东坡胸次。”
5.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白水渐泓渟,青天落寒碧’,写澄澈之境,如镜照影;‘无来亦无失’,则几近《楞严》‘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之旨。”
以上为【浚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