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双罗帕还未来得及包裹分赠这珍贵的果实,我作为被贬之臣,在山林中先尝此果,心中不免惭愧。那沾着露水的叶子、经霜的枝条,被剪下呈现出清冷的碧色;用金盘盛放,纤指轻启,果皮破裂时散发出芳香而微辛的气息。清甜的汁液簌簌地先润湿牙齿,香气如雾般缭绕,仿佛要喷涌而出,扑面而来。在座的宾客殷勤地为我收集果核,说是千棵奴树(柑树)才结一捧果实,可奈何我贫困不堪,只能空怀喜爱。
以上为【食甘】的翻译。
注释
1. 食甘:食用柑类果实,此处指品尝橘或橙之类的柑果。
2. 一双罗帕未分珍:罗帕,丝织手巾;意谓尚未用罗帕包裹分赠他人,即已先尝。
3. 林下先尝愧逐臣:林下,指隐居山林之地;逐臣,被贬谪的官员,苏轼自指。
4. 露叶霜枝剪寒碧:形容柑树枝叶带露披霜,颜色青翠寒冷。
5. 金盘玉指破芳辛:金盘,华美的器皿;玉指,美人之手,或泛指优雅的动作;破,剥开;芳辛,香气浓郁且略带辛辣感,形容柑橘气味。
6. 清泉蔌蔌先流齿:蔌蔌(sù),拟声词,形容汁水流动之声;清泉比喻果汁清澈甘甜。
7. 香雾霏霏欲噀人:霏霏,纷飞貌;噀(xùn),喷洒;形容香气浓烈扑鼻,似能喷人。
8. 坐客殷勤为收子:客人热心地为诗人收集果核。
9. 千奴一掬:典出《三国志·吴书》,称柑橘树为“木奴”,谓其可生财养家;“千奴”极言其多;“一掬”则极言少,形成对比。
10. 奈吾贫:无奈自己贫穷,无法拥有众多柑树,只得羡慕而不得。
以上为【食甘】的注释。
评析
《食甘》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所作的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品尝柑子的过程,抒发了诗人身处困顿却依然保持高洁志趣与豁达胸怀的情感。全诗以“甘”为题眼,既写果实之甘美,也暗喻人生苦尽甘来的哲理。诗人将日常饮食升华为精神寄托,借物言志,表现出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失意的坦然接受。语言清新自然,意象生动,结构严谨,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平淡中见深味”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食甘】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食甘”为切入点,实则寄托深远。首联从“未分珍”到“愧逐臣”,巧妙将个人境遇融入日常场景,表达虽处贬所却仍享自然之馈赠的复杂心情——既有感激,亦含自谦与惭怍。颔联绘形绘色,“露叶霜枝”写出环境清寒,“金盘玉指”则转至宴饮之雅,冷暖对照,极具张力。颈联进一步聚焦感官体验,“清泉流齿”写味觉之爽,“香雾噀人”状嗅觉之烈,动词“流”“噀”极为传神,使无形之香气具象化。尾联由实入虚,宾客收核欲种,而诗人叹“奈吾贫”,表面说无财力广植柑树,实则暗寓理想难展、归隐无资之憾。全诗意脉由外物而内心,由口腹之享受到精神之慨叹,层层递进,含蓄隽永。苏轼善以寻常题材寄寓人生体悟,此诗可谓典范。
以上为【食甘】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淡而味永,于果蓏之间见胸次洒落。”
2. 纪昀《纪批苏诗》卷三十六评此诗:“琐事写得有致,结语凄婉,不露乞怜态,而自见穷况。”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云:“‘千奴一掬’用典恰切,反衬贫士怀抱,非徒咏物也。”
4.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赵夔语:“食果而思植,因贫而叹,君子所以重务本也。”
5. 近人陈寅恪虽未专评此诗,但在论苏诗时指出:“东坡晚岁之作,多于细微处见性情,此等小品尤不可忽。”
以上为【食甘】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