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真天人,绢帽著红槿。缠头三百万,不买一微哂。
共夸青山峰,曲尽花不陨。当时谪仙人,逸韵谢封畛。
诗成天一笑,万象解寒窘。惊开小桃杏,不待雷发轸。
馀波尚涓滴,乞与居易、稹。尔来谁复见,前辈风流尽。
寂寞两诗人,残红对樱笋。饥肠得一醉,妙语传不泯。
君来恨不与,更复相牵引。我老心已灰,空烦扇馀烬。
天游照六凿,虚室扫充牣。悬知色竟空,那复嗜乌吻。
应虞已毙蛇,折尾时一蠢。仄闻孟光贤,未学处仲忍。
寄招应已足,左右侍云鬒。何时花月夜,羊酒谢不敏。
此生如幻耳,戏语君勿愠。应同亡是公,一对子虚听。
翻译
汝阳郡王真是天上仙人,戴着红木槿染就的绢帽。
一掷缠头三百万,却难买他浅浅一笑。
众人齐夸青山峰峦秀美,曲调终了时鲜花仍未凋落。
当年谪居人间的李白,飘逸气韵超越世俗界限。
诗成之际天公展颜,万物顿消寒窘之态。
惊醒了初绽的桃杏,不待春雷催动车轮。
才情余韵如涓滴细流,可赠与白居易与元稹。
自那时以来谁曾再现?前辈风流早已散尽。
唯有两位寂寞诗人,对着残花与樱笋对酌。
饥肠得醉意陶然,妙语佳句流传不衰。
遗憾您来时未能共聚,更添彼此牵挂之情。
我心已如死灰般沉寂,空劳扇动余烬微光。
心神遨游超越六根,清静心室扫尽杂物。
明知万物终归于空寂,怎会再贪恋辛辣滋味?萧然一方丈室间,宛如居士庞蕴晚年。
任凭天女散花满衣,亦不答其机锋诘问。
故人仍持旧日目光,怨怼诗句书写余憾。
猜疑我心中执念犹在,设防如同加筑栏杆。
应提防已死之蛇,断尾尚会偶尔蠕动。
听闻您有孟光之贤,却未学王敦的隐忍。
寄诗相招已显诚意,左右侍女云鬓相侍。
何时能在花月之夜,携羊酒谢我疏拙?此生不过幻梦一场,戏言君请勿动怒。
应如司马相如笔下的亡是公,共赏那子虚赋的玄妙。
以上为【李公择过高邮,见施大夫与孙莘老尝花诗,忆与仆去岁会于彭门折花馈笋故事,作诗二十四韵见戏,依韵奉答,亦】的翻译。
注释
1. 汝阳:指唐玄宗弟李琎封汝阳郡王,此处借指李公择
2. 缠头:古代赏赐歌妓的财物,此处化用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意象
3. 青山峰:暗指李白墓在青山,兼喻诗境高远
4. 居易、稹:白居易与元稹,代指中唐通俗诗风
5. 樱笋:樱桃与春笋,代指暮春时令
6. 六凿: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语出《庄子》
7. 庞蕴:唐代著名居士,以机锋偈语闻名
8. 孟光:梁鸿之妻,举案齐眉典故主人公
9. 处仲:东晋王敦字处仲,此处反用其击壶典故
10. 亡是公: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人物
以上为【李公择过高邮,见施大夫与孙莘老尝花诗,忆与仆去岁会于彭门折花馈笋故事,作诗二十四韵见戏,依韵奉答,亦】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酬答李公择之作,以谪仙李白自况,展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诗中巧妙运用佛教典故与历史人物类比,在自嘲衰老的同时暗藏对仕途坎坷的释然。“诗成天一笑,万象解寒窘”句,将诗歌创作的力量与自然生机相贯通,体现苏轼“天人合一”的文艺观。末段以“亡是公”“子虚”作结,既呼应前文“此生如幻”的感悟,又暗含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在戏谑中见深沉,在自贬中显傲骨。
以上为【李公择过高邮,见施大夫与孙莘老尝花诗,忆与仆去岁会于彭门折花馈笋故事,作诗二十四韵见戏,依韵奉答,亦】的评析。
赏析
本诗展现苏轼晚年炉火纯青的诗艺。开篇以绚烂笔触描绘李公择风采,旋即转入对盛唐气象的追慕,形成时空交错的抒情结构。“惊开小桃杏”五字以通感手法将诗创作喻为春雷,与后文“扇馀烬”形成强烈对比,暗喻诗心不死。中段连用庞蕴散花、已毙蛇蠢等佛典,将仕途挫败转化为宗教体验,在自省中完成精神超脱。结尾“羊酒谢不敏”既保持士大夫风度,又以“戏语”自我解构,体现苏轼特有的幽默与通透。全诗用典密而不滞,对仗工而能逸,在二十四韵的严谨框架中实现情感的自由流淌。
以上为【李公择过高邮,见施大夫与孙莘老尝花诗,忆与仆去岁会于彭门折花馈笋故事,作诗二十四韵见戏,依韵奉答,亦】的赏析。
辑评
1.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篇机锋跌宕,如散花天女,不著痕迹。结处双收亡是、子虚,真所谓游戏三昧者。”
2. 清·纪昀《纪评苏诗》:“前半神采飞扬,后段渐入苍茫,正是东坡晚年境地。‘惊开小桃杏’五字,绝似长吉鬼才。”
3.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以谪仙自况而不袭其貌,熔铸佛典如出己口。‘虚室扫充牣’一句,从陶诗中化出清净理。”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此答李公择诗,较原唱更为超脱。‘诗成天一笑’十字,可作全宋诗学纲领。”
5. 日本·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苏轼在此诗中展现了中国文人最完美的姿态:既承担社会责任,又保持精神自由。‘萧然一方丈’与‘缠头三百万’的对照,揭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
以上为【李公择过高邮,见施大夫与孙莘老尝花诗,忆与仆去岁会于彭门折花馈笋故事,作诗二十四韵见戏,依韵奉答,亦】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