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炊烟袅袅,村落中开始有了人间烟火的气息,清晨的阳光尚且微弱朦胧。
处处都是美好的田园风光,陶渊明啊,你为何还不归去?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翻译。
注释
1. 出都:指离开京城(汴京,今开封)。
2. 陈:即陈州,今河南淮阳。
3. 题小诗八首:船上有人题写八首小诗,内容已不可考,唯此首引发苏轼共鸣。
4. 和之:作诗应和,回应原诗情感或意境。
5. 烟火:炊烟,象征人间生活气息。
6. 僻落:偏僻的村落。
7. 熹微:天色微明,光线柔和不明亮的样子。
8. 田园处处好:描绘乡村景色宜人,充满生机。
9. 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以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著称,代表隐逸文化的典范。
10. 胡不归:为何还不归去?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此处反用其意,似问实叹,实为自问。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离开京都前往陈州途中,见船上有他人题写的八首小诗,其中一首引发其共鸣,遂作和诗。原诗借晨景抒怀,以陶渊明不归之问,暗含对仕途疲惫、向往归隐之情。苏轼借此和诗,既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宦海沉浮中的精神困顿与对自由境界的渴求。语言简淡自然,意境清远,承陶诗遗风,又具东坡特有的旷达情致。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境深远。前两句写景,从“烟火”到“晨光”,勾勒出一幅宁静清新的乡村晨景图。视觉由近及远,由具体到空灵,营造出远离尘嚣的氛围。“田园处处好”一句直抒胸臆,是对自然与农耕生活的由衷赞美。结句“渊明胡不归”看似疑问陶渊明,实则借古讽今,以陶渊明之“归”反衬自己身不由己的“未归”。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内心始终存有归隐之志。此诗借他人诗句触发心绪,以极简之语道出复杂情怀,可谓言近旨远。风格上承陶诗平淡自然之风,又融入个人感慨,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精神取向。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十五引清·冯应榴注:“此诗乃和舟中人题壁之作,语涉渊明,意在言外,盖自伤羁旅而思归隐也。”
2.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评):“语淡而味永,东坡于行役中每有此神来之笔。‘胡不归’三字,千载之下犹能动人。”
3. 《历代诗话》引《纪评苏诗》:“不言己欲归,而托之渊明,此东坡善用古人处。婉而愈切,怨而不怒。”
4. 《唐宋诗醇》评曰:“触景生感,借题发挥,不独写眼前景,实写胸中事。渊明之问,即坡公自问也。”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