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仙人乘坐的云幢与烟节,仿佛来自十洲的神仙人物;竹林如犀甲执檀枪的百万雄兵般森然列阵。那些杂乱丛生的草木何足挂齿,唯有这竹子才真正堪称“此君”中的至尊。
以上为【此君轩】的翻译。
注释
1. 此君轩:轩名,苏轼居所或友人居所中专为赏竹而建的亭阁。“此君”典出《世说新语》,王徽之见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后遂以“此君”代指竹。
2. 云幢烟节:形容竹梢高耸入云,如神仙所乘之云幢(伞状仪仗),竹节间缭绕烟雾,似仙境景象。
3. 十洲人:传说中仙人居于十洲三岛,此处指仙人。
4. 犀甲:犀牛皮制的铠甲,代指精锐之军。
5. 檀枪:檀木制的长枪,亦为兵器之精良者。
6. 百万军:形容竹林密集挺拔,如大军列阵。
7. 翳荟(yì huì):草木茂密遮蔽之貌。
8. 丛生:杂乱生长,喻凡俗之草。
9. 何足道:不值一提,不足称道。
10. 此君真是此君君:双关语,第一个“此君”指竹,第二个“此君君”意为“此君中的君主”,即最高典范。
以上为【此君轩】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拟人和夸张手法赞颂竹子的高洁与气节。前两句极言竹林之盛、气势之雄,将其比作神仙仪仗与百万军旅,突出其超凡脱俗、威严不可侵犯之姿;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贬抑凡草“翳荟丛生”,凸显竹子卓然独立、名副其实的“此君”地位。全诗语言奇崛,意象雄奇,寓刚正之志于自然物象之中,体现了苏轼对人格风骨的崇尚。
以上为【此君轩】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气势磅礴,意境高远。首句“云幢烟节十洲人”以仙家气象写竹,赋予其超尘绝俗的品格;次句“犀甲檀枪百万军”转而以军事意象刻画竹林之森严整肃,刚劲有力。两句一虚一实,一逸一刚,共同构建出竹子既清雅又刚毅的双重形象。后两句笔锋一转,以“翳荟丛生”反衬竹之卓尔不群,“何足道”三字斩钉截铁,凸显诗人价值判断之鲜明。结句“此君真是此君君”巧妙叠用“此君”,既呼应题名,又强化主题,使竹之地位无可撼动。全诗融典故、比喻、夸张于一体,充分展现苏轼豪放中见精微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此君轩】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卷二十三引清·冯应榴注:“‘此君君’语妙绝,非东坡不能道。”
2.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奇语横出,气象峥嵘,写竹而不滞于形,得神理之妙。”
3. 《历代诗话》引明·胡应麟语:“东坡咏物,多借形写志。如此诗以竹比贤臣猛将,寓意深远。”
4. 《唐宋诗醇》评:“前二句状其威仪,后二句彰其品格,章法井然,而词气跌宕。”
5. 《瓯北诗话》卷五载赵翼评:“‘犀甲檀枪’四字,力能扛鼎,写竹如写英雄,真坡公手笔。”
以上为【此君轩】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