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古以来这棵树就被奉为神树,如今只空闻蝉与伯劳鸟的鸣叫声。
土地神(社公)烦劳多次停祭,只为向你献上一碗羊羹。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依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是古代文人唱和的一种方式。
2.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二人常有诗文唱和。
3. 岐下:指岐山之下,今陕西宝鸡一带,相传为周朝发源地,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
4. 北亭:诗中所咏之地名,应为岐下某处亭台,具体位置不详。
5. 神树:古人常将某些古树视为神灵寄托之所,加以祭祀,称“神树”。
6. 蜩(tiáo):蝉。
7. 鵙(jú):伯劳鸟,古时常以其鸣声象征夏至或离别。
8. 社公:土地神,古代民间祭祀的重要神祇,掌管一方土地与收成。
9. 烦见辍:意为因频繁祭祀而不得不中断其他事务。“辍”本义为停止,此处引申为“特意停下”。
10. 羊羹:古代祭祀常用供品之一,以羊肉熬制,象征隆重与敬意。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子由岐下诗”组诗中的一首,题为《北亭》。诗以简练的语言、深沉的情感,抒发了对往昔神圣之物今已荒芜的感慨。诗人借“神树”之今昔对比,表达世事变迁、信仰淡薄的哀思。后两句转写祭祀之礼的延续,虽仪式仍在,却显出几分无奈与讽刺——神树不再灵验,而社公仍“烦见辍”,勉强维持祭祀,反映出民间信仰的惯性与空洞。全诗寓庄于谐,含蓄隽永,体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对人生、信仰与文化的深刻体察。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蕴深远。首句“自昔为神树”点明此树历史久远、地位尊崇,带有神圣色彩;次句“空闻蜩鵙鸣”陡然转折,以“空闻”二字凸显今日之冷落与寂寥——昔日香火鼎盛,今唯闻虫鸟之声,反衬出人事代谢、信仰衰微。后两句笔锋一转,写社公仍为神树举行祭祀,“烦见辍”三字意味深长:既见祭祀之勤,又暗含“多此一举”之讥讽,仿佛神已不灵,礼却未废,流露出对形式化宗教仪式的微妙批判。结句“为尔致羊羹”语调平淡,实则蕴含复杂情绪——是敬?是讽?是叹?耐人寻味。
全诗语言质朴,结构紧凑,以小见大,通过一棵“神树”的命运折射出文化传统在时间冲刷下的脆弱与变形。苏轼此时正处于仕途低谷(元祐年间外放),其诗中常寓身世之感,此诗亦可视为他对理想失落、礼乐空存的隐喻式表达。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等小诗,看似不经意,实含兴亡之感。‘空闻’二字,最得风人之旨。”
2. 《宋诗钞》(吴之振等编):“东坡次子由岐下诸作,皆冲淡有致,此篇尤以简语传神,读之令人思古。”
3.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引《纪评苏诗》:“‘社公烦见辍’,语似滑稽,实含悲慨。神树既非其旧,而祀典犹存,岂非世情之伪耶?”
4. 《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按语:“此诗当作于元祐七年知扬州时,追忆早年随弟苏辙在岐下所见景物而作。‘神树’或为当地古俗遗存,东坡借题发挥,寄意深远。”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