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云雾缭绕的山峦与烟波浩渺的江水,令人难以亲近;原野上的青草和幽静处的野花,各自在春天里自由生长。幸而还有高高的楼阁,能够将遥远的景色汇聚于眼前,一时之间,把这壮阔的远景收纳起来,供闲散之人尽情欣赏。
以上为【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单同年:指与苏轼同科考中进士的友人单某,“同年”即同榜进士。
2. 德兴:今江西省德兴市,宋代属饶州。
3. 俞氏聚远楼:俞姓人家所建之楼,取名“聚远”,意为汇聚远方景色。
4. 云山烟水:形容远处山色朦胧、水气氤氲的景象。
5. 苦难亲:难以亲身接近或亲近,表达遥望而不可即之感。
6. 野草幽花:野生的花草,象征自然的自在与原始之美。
7. 各自春:各自在春天里自由生长,互不干扰,体现自然的独立与生机。
8. 赖有:幸亏有,依赖于。
9. 聚远:将远方的景色聚集于眼前,是楼名“聚远”的诗意诠释。
10. 闲人:闲适之人,此处或为自指,亦含超脱尘俗之意。
以上为【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友人单同年题咏德兴俞氏聚远楼所作三首之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借楼观远”这一人文创造的赞叹。前两句写自然景物虽美却难亲,透露出一种距离感与无奈;后两句笔锋一转,赞美高楼的作用,能“聚远”,使不可及之景成为可赏之物,体现了人通过建筑与智慧对自然的驾驭与融合。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寓哲理于写景之中,展现了苏轼旷达超然的情怀。
以上为【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写景起兴,却不止于景。首句“云山烟水苦难亲”营造出一种苍茫遥远的意境,山水虽美,却因距离而不可触及,暗含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隔阂。次句“野草幽花各自春”则转向近景,描写卑微却自由的生命状态,形成远与近、宏大与细微的对比。后两句陡然提升,借“高楼”这一人工建筑,打破空间限制,实现“聚远”的审美理想,体现出人类智慧对自然的超越与融合。苏轼以“收拾”二字尤为精妙,仿佛将天地美景尽收眼底,化为己有,彰显其豪放胸襟。末句“与闲人”更点出观赏者的身份——非功利、非俗务缠身之人,唯有“闲人”方能真正领略此境,呼应其“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哲学。
以上为【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写景清远,寓意深远,‘聚远’二字既切楼名,又拓诗境。”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浅意深,高楼聚景,实乃心胸聚物,东坡胸次可见。”
3. 《宋诗钞·东坡诗钞》:“前二句写自然之疏离,后二句写人文之会通,结构精巧,意脉贯通。”
4.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此诗,但论及苏诗时曾言:“东坡善以寻常楼台亭阁发深远之思,此其胜处。”可为此诗旁证。
5. 《历代诗话》引《竹坡诗话》:“‘赖有高楼能聚远’一句,道尽登临之趣,非东坡不能道。”
以上为【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