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坐在船上观看两岸的山峦,仿佛群马奔腾,转瞬之间已掠过数百座山峰。前方的山势参差突兀,忽然间形态变幻;后面的山岭纷乱重叠,如同受惊的兽群疾驰而去。抬头看那小径蜿蜒斜上,山路上有行人身影高远缥缈。我举起手想要与他们说话,然而我的船帆已如飞鸟般向南疾驰而去。
以上为【江上看山】的翻译。
注释
1. 江上看山:在长江行船时观看两岸山景。
2. 如走马:形容山峦快速后退,如同奔马。
3. 倏忽:极快地,转瞬间。
4. 数百群:形容山峰众多,成群结队般掠过。
5. 搓牙:同“槎牙”,形容山势参差不齐、嶙峋突兀。
6. 变态:形态变化,此处指山形骤然改变。
7. 杂沓:纷乱重叠的样子。
8. 惊奔:像受惊的动物一样奔跑,形容山岭连绵急驰的视觉效果。
9. 微径:狭窄的小路。
10.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以上为【江上看山】的注释。
评析
《江上看山》是苏轼早期作品,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由四川眉山赴京途中,乘舟沿江而下时所作。此诗以动态视角描绘行舟观山的独特感受,通过“走马”“惊奔”等比喻,将静态的山峦写得极具动感和气势,展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意象生动,节奏紧凑,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与写实结合的特点。末句“孤帆南去如飞鸟”既写实景,又暗含人生漂泊、前路迅疾之感,余味悠长。
以上为【江上看山】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动中观静”的手法著称,诗人并未直接描写山的静美,而是通过行船的运动感,使山峦呈现出奔腾跳跃的动态画面。“船上看山如走马”一句开篇即设奇喻,将相对运动转化为山主动奔驰的错觉,极具视觉冲击力。第二联“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进一步强化了山势的变幻与压迫感,用“变态”“惊奔”赋予自然以生命与情绪,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震撼与惊奇。第三联笔锋一转,仰视山中小径与行人,空间由平面向高处延伸,引入人文气息,增添诗意层次。末句“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以动作收束,既有对山中行人的向往,又暗含不可及的怅惘,同时以“飞鸟”比喻舟行之速,呼应开头的“倏忽”,结构圆融。全诗短短八句,却时空交错、动静相生,展现了苏轼早年诗歌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江上看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行舟之速,山势之变,皆从动中取象,妙在不言舟行而言山走,翻空出奇。”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三:“起语奇警,‘如走马’三字便摄全神。后半转入幽渺,结语飘然有远意。”
3. 钱钟书《宋诗选注》:“把‘山’写成活动的东西,是由于观察角度的移动;苏轼抓住了这种错觉,用‘走马’‘惊奔’等词加以夸张,于是平板的景物变得龙腾虎跃。”
4. 张鸣《宋诗史》:“此诗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雄健奔放的风格,善于捕捉瞬间视觉印象,并以奇喻强化艺术张力。”
以上为【江上看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