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对弈尚未结束,转眼斧柄已朽烂。
再次游览兰亭,默默追忆永和年间的盛会。
人生如梦似幻,来去之间,谁年轻谁年老又有多少分别?
弹指一挥间便长叹不已,浮云变幻,世间无常几何?
以上为【和陶停云四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停云:原为陶渊明诗题,意为停滞的云,象征思念与等待。苏轼借其题以抒怀。
2. 对弈未终:下棋尚未结束,比喻人事未了。
3. 摧然斧柯:斧柄崩毁的样子。典出《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观童子下棋,片刻之间,斧柄(柯)已烂,归家发现已过百年。喻时间流逝之速。
4. 再游兰亭:指再次追思东晋王羲之等人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的修禊雅集。
5. 默数永和:默默回忆永和年间的盛事,亦暗含今昔对比之悲。
6. 梦幻去来:人生如梦如幻,来去无定。语本《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7. 谁少谁多:谁年少谁年老,已无从分辨,言时光消弭了年龄与身份的界限。
8. 弹指:佛教术语,形容时间极短。《翻译名义集》:“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
9. 太息:叹息。
10. 浮云几何:浮云飘忽不定,比喻世事无常,变化难测。语含《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以上为【和陶停云四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典抒怀,以“停云”为题,原意是陶渊明《停云》诗中寄托思友之情,而苏轼在此翻出新意,融汇人生哲理与历史感怀。全诗四句皆含深意,从“对弈未终,摧然斧柯”起笔,借用王质观棋烂柯的传说,表达时光飞逝、世事变迁之慨;继而“再游兰亭,默数永和”,由东晋兰亭雅集引出对文化盛事与人生短暂的沉思;后两句转入佛理禅机,“梦幻去来”化用《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弹指太息”更显刹那无常。全篇语言简练,意境空灵,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和陶停云四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虽短,却凝练厚重,融合神话、历史、佛理于一体,展现出苏轼晚年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首句“对弈未终,摧然斧柯”以极富画面感的典故开篇,瞬间营造出时空错位的苍茫感,令人顿觉人生短暂。次句“再游兰亭,默数永和”由虚转实,从神话转入历史,兰亭雅集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精神符号,与“永和”这一年号共同构成文人理想生活的象征。然而诗人并非沉湎追忆,而是以“默数”二字透露出冷静的审视——盛景不再,唯余追思。第三、四句陡然升华,从具体的历史场景跃入普遍的人生哲思。“梦幻去来”直承《金刚经》的空观思想,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洪流之中;“弹指太息”则以极短的时间单位对照无限的感慨,强化了无常之感。结尾“浮云几何”以问作结,不答而答,余韵悠长。全诗结构紧凑,意象跳跃而逻辑贯通,语言洗练而意蕴深远,堪称苏轼晚年哲理诗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和陶停云四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此诗取境高远,以烂柯、兰亭二事并举,而归于梦幻弹指,见东坡晚年悟道之深。”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三十五评:“四语皆用故事,而融化无迹。‘默数永和’一句,最得含蓄之致。”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子瞻《和陶停云》诸作,非仅拟其辞,实承其志,尤以‘梦幻’‘弹指’之语,深契禅理。”
4. 《历代诗话》引明代胡应麟语:“东坡和陶,往往得其神而不袭其貌。如此诗借晋事说禅机,乃真能读者。”
以上为【和陶停云四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