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湖上投放鱼苗,初生时不知畏惧人类。
自从认识了钓钩与诱饵,再想见到它们便再无可能。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依照他人诗词原韵创作
2.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3. 岐下:指凤翔府,因岐山得名
4. 鱼子:鱼卵或初生鱼苗
5. 无因:没有机缘,无法实现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鱼苗的认知变化隐喻人类天真的丧失。前两句描绘初生鱼苗“不畏人”的纯真状态,后两句通过“识钩饵”的转折,揭示经验带来的警惕与疏离。全诗在二十字间完成从自然到人文的意象转换,以微观生态现象折射出世路艰险的生存智慧,体现苏轼诗作中“即物即理”的创作特色。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绝在简练的叙事中蕴含多层哲理。首句“移鱼子”的主动行为暗含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次句“不畏人”的天真状态与末句“更无因”的绝对回避形成强烈反差。第三句“识钩饵”作为诗眼,既是鱼类生存本能的觉醒,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隐喻——经验的积累既带来保护,也导致纯真的永久丧失。苏轼通过这个微观察觉,实际上探讨了知识、经验与人性本真之间的永恒矛盾。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此诗以鱼喻人,‘识钩饵’三字道尽世路险恶,与庄子‘畏途’之叹遥相呼应,见出苏轼对道家哲学的深刻领悟。”
2. 王水照《苏轼选集》:“二十字间写出生命成长中的得与失,初生之犊的勇气与涉世后的戒备形成辩证思考,展现苏轼小诗中寓宏大哲理的特色。”
3. 莫砺锋《唐宋诗歌论集》:“‘欲见更无因’的结句,在平淡叙述中蕴含无限怅惘,较之陶渊明《归园田居》‘池鱼思故渊’更显决绝。”
4. 内山精也《苏轼诗研究》:“此诗可视为对《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的诗性诠释,鱼之避人恰似人之避世。”
5. 朱刚《苏轼十讲》:“诗中‘初生-识饵-不见’的三段式结构,暗合苏轼本人从入世到历经磨难再到超脱的心路历程,是其人生哲学的微缩寓言。”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