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翻译
己卯年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己卯年元宵节,我在儋州,有几位老书生来访,说:“如此美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游吗?”
我欣然应允,步行到城西,进入僧舍,穿过小巷,只见汉黎各族百姓杂处,屠夫卖酒者往来纷繁。
返回住所已是三更时分。
家中仆人掩门熟睡,早已鼾声阵阵。
我放下手杖不禁失笑,究竟何为得何为失?
苏过询问我为何发笑,我是笑自己啊。
同时也笑韩退之(韩愈)钓鱼无收获,便想远去别处,却不知泛舟深海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以上为【书上元夜游】的翻译。
注释
己卯:公元1099年。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步:步行
过:访问。
嘉:美妙。
欣然:高兴的样子。
历:经过。
鼓:动词,击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
步:走。
孰:哪个。
民夷:指汉族和当地少数人民。
屠沽:卖肉的人和卖酒的人,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纷然:杂乱热闹的样子。
过:苏过,字叔党,苏轼的小儿子。当时跟从苏轼贬居儋州。
然:然而,但是。
韩退之钓鱼无得:韩愈《赠侯喜》诗:“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浅水处)”,这里借韩愈的诗句,表示不赞同其强求多得。这诗也将自己一生立身行事比喻作钓鱼。
走海者:走到大海边的人。这里苏轼隐指自己,当时他在海南岛,称得上是“走海者”。
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
儋州:今海南儋州,宋代偏远贬所
民夷:汉族与当地黎族百姓
屠沽:屠夫与卖酒者,代指市井百姓
三鼓:古代三更时分,约午夜23-1点
韩退之:唐代韩愈,字退之
钓鱼:典出韩愈《赠侯喜》诗,述其钓鱼无获之事
以上为【书上元夜游】的注释。
评析
本文作于元符二年(1099),苏轼贬谪儋州第三年。全文以“笑”为文眼,通过两个对比展现豁达心境:一是市井“纷然”与自宅“熟睡”的动静对比,二是韩愈“钓鱼无得”与自身“走海”的境遇对比。末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既是对韩愈《赠侯喜》诗的巧妙回应,更是对人生追求的终极解构——在放弃执著后反而获得精神自由,这种“无得之得”正是苏轼晚年贬谪文学的精华所在。
以上为【书上元夜游】的评析。
赏析
这篇仅百余字的小品蕴含三重境界:起始“欣然从之”展现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中段“屠沽纷然”的市井观察体现与民同乐的胸怀,结尾“放杖而笑”完成哲学层面的精神超越。尤值注意的是对韩愈典故的改造:韩愈因钓鱼无获而“欲远去”,暗喻对功名的执着;苏轼则以“走海者”自况,将贬谪生涯比作泛舟深海,在“未必得大鱼”的淡然中,反而抵达了韩愈未能企及的精神境界。这种以谐趣笔法书写沉重贬谪的智慧,正是苏轼文学魅力的核心。
以上为【书上元夜游】的赏析。
辑评
明·茅坤《苏轼文集评》:“此短文如散仙步虚,声在云霄”
清·刘熙载《艺概》:“东坡《上元夜游》结语,直是拈花微笑”
近代·林语堂《苏东坡传》:“在海南岛写的这篇小品,代表他晚年的成熟思想”
以上为【书上元夜游】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