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扶桑初升的朝阳映照帘幕,已能感到铜瓶中的水变得温暖而不冰凉。
正月初七挑采“人日”七种菜蔬,正月十五前便已剪好千枝花灯。
以上为【夫人阁四首】的翻译。
注释
1. 夫人阁:宋代宫廷中皇后或妃嫔居所,此处指代宫廷女性生活空间。此组诗为苏轼在宫廷任职时于人日所作应制诗之一。
2. 扶桑:古代神话中东海外的神树,太阳所出之处,此处借指初升的太阳。
3. 帘:指宫室门帘或窗帷,阳光透过帘幕照入室内。
4. 铜瓶:铜制的瓶器,常用于盛水或插花,此处或指宫中取暖用具。
5. 暖不冰:指瓶中水因日照而回暖,不再寒冷结冰,暗示春意渐生。
6. 七种共挑人日菜:指正月初七“人日”采七种蔬菜煮食的习俗,古人认为此举可祈福消灾。
7.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人胜节”,传说女娲此日造人,故称人日。
8. 千枝先剪上元灯:指提前准备元宵节(上元节)的花灯。上元为正月十五,灯会盛行。
9. 上元灯:即元宵灯,唐代以来有张灯结彩、观灯游乐之俗。
10. 此诗为节令应制诗,反映宫廷节庆生活,亦见苏轼诗风中平实亲切的一面。
以上为【夫人阁四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夫人阁四首》之一,作于宫廷节令背景之下,描绘了新春时节宫廷内外的祥和景象与节俗活动。诗中通过“扶桑初日”“铜瓶暖不冰”等意象展现冬去春来的自然变化,又以“七种共挑人日菜”“千枝先剪上元灯”点出正月初七“人日”与正月十五“上元”的节令风俗,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节日氛围。全诗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明快,虽为应制之作,却无堆砌之弊,展现了苏轼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温情表达。
以上为【夫人阁四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细腻笔触描绘新春时节宫廷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将自然景象与人文节俗融为一体。首句“扶桑初日映帘升”以神话意象开篇,赋予晨光以神圣色彩,同时“映帘升”三字写出阳光渐入宫闱的动态过程。次句“已觉铜瓶暖不冰”转入室内感受,通过触觉细节传达春气回暖的微妙变化,体现诗人敏锐的感知力。后两句转写节令风俗,“七种共挑人日菜”写人日采菜,既有民俗意味,又暗含祈福之意;“千枝先剪上元灯”则预示元宵将至,灯火未燃而人事已备,展现出宫廷生活的秩序与雅趣。全诗对仗工整,意象清丽,虽为应制之作,却不失生活情趣,体现了苏轼在规整题材中仍能注入真情实感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夫人阁四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夫人阁诸作,虽应制体,然语意温雅,节候分明,不失性情之正。”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评此诗:“写节候如画,‘暖不冰’三字尤得春初之神。”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人日、上元两节并写,而先后有序,苏公于琐事中见条理如此。”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苏轼此类应制诗,往往以日常细节取胜,不尚雕饰而自有风致。”
以上为【夫人阁四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