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汧水流入城郭之中,缓缓流淌,润泽千家万户。
却再也看不到那昔日双池的碧水,只见到花瓣被水流长距离地漂浮了十里之远。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来和诗,是古代文人唱和的一种方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岐下:指岐山之下,今陕西宝鸡一带,北宋时为凤翔府辖区,苏轼曾任凤翔签判,苏辙亦曾到此。
4. 北亭:位于岐下的一处亭台,具体位置不详,应为当地游览或休憩之所。
5. 汧(qiān)水:渭水支流,发源于甘肃,流经陕西凤翔等地,古称“汧水”。
6. 入城郭:指汧水流入凤翔府城附近。
7. 亹亹(wěi wěi):水流缓慢而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水流平缓而持续。
8. 双池:指北亭附近原有两处池塘,可能为人工园林景观,现已湮没。
9. 长漂十里花:形容落花随水流漂荡十余里,极言花落之盛与水流之远。
10. 十里:虚指,形容距离之远,并非确数。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所作《岐下诗》之一,题为“北亭”。诗中通过描写汧水穿城而过的景象,抒发了对往昔景物变迁的感慨。前两句写实,描绘汧水流经城郭、滋养百姓的日常图景;后两句则转入怀旧与感伤,以“不见双池水”暗示人事代谢、美景难再,而“长漂十里花”既具视觉美感,又暗含繁华逝去、零落成尘的哀愁。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人生感慨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精巧,前两句写当下实景,后两句转入回忆与感怀,形成今昔对照。首句“汧流入城郭”点明地理环境,展现水与城的关系;次句“亹亹渡千家”以“亹亹”状水流之态,赋予静态之水以动态之美,同时体现其润物无声的德性,暗含民生之依。后两句陡然转折,“不见双池水”一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沉失落——双池或为昔日胜景,如今已不复存在,唯有落花随波逐流,见证着时光的流逝。“长漂十里花”意象优美而凄婉,花之飘零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也映射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无奈。全诗寓情于景,不言悲而悲意自现,充分展现了苏轼“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诗歌风格。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丽中见感慨,次韵而不拘,自然超妙。”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查慎行语:“‘长漂十里花’五字,写尽春残景象,惜往昔之不复,感时事之迁流,东坡笔力在此等处最见。”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诗于不经意处最耐寻味。此诗‘不见双池水’一句,若不经意,实乃通篇之眼,盖昔有池,今唯水流花去耳。”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此诗作于治平三年(1066),时公在凤翔任满将还京,回首风景,多所感慨。双池当为亭畔旧迹,今已堙废,故有‘不见’之叹。”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