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白鹊楼前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叠,云雾缭绕的山路仿佛难以通行。老朋友远在千山之外,为何至今不曾寄来一枝梅花传递音信?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虔州:宋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市。
2. 白鹊楼:宋代虔州城内著名楼阁,具体位置已难确考,或因曾有白鹊栖集而得名。
3. 翠作堆:形容山色苍翠,层峦叠嶂如堆叠而成。
4. 萦云:云雾缭绕盘旋。
5. 岭路:山间小路。
6. 若为开:犹言“怎能开通”,形容山路崎岖难行。
7. 故人:老朋友,此处泛指远方亲友。
8. 千山外:极言距离遥远。
9. 梅花远信:典出《太平御览》引《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以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以“寄梅”喻寄赠书信或表达思念。
10. 不寄:反诘语气,实则盼望寄来,却久候不至。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之一,借描绘虔州(今江西赣州)山水之景,抒发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白鹊楼”为当地名胜,“翠作堆”写山色葱茏,“萦云岭路”状山路险阻,自然引出“故人应在千山外”的遥想。末句化用南朝陆凯折梅寄友典故,以“不寄梅花远信来”反诘,含蓄表达期盼音书而不得的怅惘。全诗情景交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早期山水诗清丽婉转的一面。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白鹊楼”起笔,点明观景之地,继而以“翠作堆”三字勾勒出虔州群山苍翠、连绵起伏的视觉印象,极具画面感。第二句“萦云岭路若为开”转入动态描写,云雾缠绕山径,道路仿佛被封锁,既写出地理之险,又暗喻与故人交通之艰难。前两句写景,已为后文抒情铺垫。第三句直抒胸臆,“故人应在千山外”,由眼前之景推及远方之人,空间陡然拓展。结句用“不寄梅花远信来”收束,巧妙化用陆凯寄梅典故,将抽象的思念具象为一枝梅花,情感细腻而含蓄。全诗结构紧凑,由景生情,以典达意,展现了苏轼早年诗歌工致清丽的风格特征,亦可见其对友情的珍视与对音书往来的深切期盼。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写景清远,寄慨含蓄,已见坡公风致。”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查慎行语:“‘不寄梅花’句,用典入化,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皆即景抒怀,语淡情深,此首尤以寄梅一语,牵动羁旅之思。”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选此诗,但论及苏轼早期诗作时指出:“其写景之作,往往于山川形胜中寓身世之感,友朋之思,此等题画诗尤见性情。”可为此诗之旁证。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