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刘孝叔到虎丘赴会,当时王规父正持斋吃素,祈求上天降雨,却未能如愿,苏轼为此写下两首诗,此为其一。
官员的威仪依然令人敬畏,而我对山水之趣却愈发浓厚。
仙鹤悠闲地栖息,白云如披在身上的氅衣;骆驼卧在草中,草高得几乎掩埋了峰顶般的驼峰。
若能谦恭地向贤者请教,择邻而居想必也会被接纳。
借由您这位贤人,我想请问回老(孔子弟子颜回),我们究竟会在何处相逢?
以上为【刘孝叔会虎丘,时王规父斋素祈雨,不至,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刘孝叔:名述,字孝叔,北宋官员,与苏轼有交往。
2. 虎丘:位于今江苏苏州,为江南名胜,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
3. 王规父:名瓘,字规父,北宋官员,曾任知州等职,与苏轼相识。
4. 斋素祈雨:古代遇旱灾时,官员常斋戒沐浴、素食祷告,以示诚心祈求上天降雨。
5. 白简:指御史所用的白色竹简,代指御史官职,此处或指刘孝叔曾任监察御史,威仪凛然。
6. 青山兴已浓:表达诗人对山水自然的浓厚兴趣,暗含归隐之意。
7. 鹤闲云作氅:形容白鹤安闲站立,身周白云缭绕,如同披着毛氅。氅,外套,此处比喻云雾如衣。
8. 驼卧草埋峰:骆驼卧于茂草之中,仅露驼峰,仿佛被草淹没。亦可能为比喻山形如驼峰伏地。
9. 跪屦若可教:典出《汉书·贾谊传》“跪而推屦,起而从之”,意为恭敬求教于贤者。屦,鞋。此处表示愿向高人学习。
10. 卜邻应见容:卜邻,选择邻居;语出《左传》“卜邻而徙”,意为择善而居。此句希望与贤者为邻,当被接纳。
以上为【刘孝叔会虎丘,时王规父斋素祈雨,不至,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早期作品之一,题中“刘孝叔会虎丘”点明地点与人物,“王规父斋素祈雨,不至”交代背景——王规父虔诚斋戒祈雨未果,流露出对天意难测的无奈。苏轼借此情境抒发自己对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思考。诗中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言志,以自然之静美反衬人间祈愿之徒劳,进而引出对道德修养与精神归宿的追问。全诗语言简淡,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早年融合儒道思想、追求内心安宁的倾向。
以上为【刘孝叔会虎丘,时王规父斋素祈雨,不至,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首联“白简威犹凛,青山兴已浓”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官场威仪,象征仕途责任;一边是山水之乐,代表隐逸理想。这一对照揭示了苏轼内心仕与隐的张力。颔联写景极富画面感:“鹤闲云作氅”写出超然物外的仙逸之气;“驼卧草埋峰”则以奇特比喻描绘静谧野趣,也可能暗喻贤人隐于荒野。颈联转入抒情,表达向往贤德、愿受教化、择邻而居的愿望,体现儒家修身理念。尾联借“回老”(颜回)发问,将现实人物与圣门高弟联系,既是对道德境界的仰望,也流露出对精神归宿的追寻。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空灵,既有道家之清旷,又不失儒家之执着,展现了苏轼早期诗风中理性与情感并重的特点。
以上为【刘孝叔会虎丘,时王规父斋素祈雨,不至,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淡而意远,景中有理”。
2. 清·纪昀评曰:“前四句写景清绝,后四句寓意深远,非俗手所能。”(见《瀛奎律髓汇评》)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此诗,谓:“白简、青山一联,对仗工稳,意味深长,足见东坡早岁即具大家气象。”
4. 钱钟书《谈艺录》虽未直接评此诗,但论及苏轼早期五律时指出:“东坡少年之作,已能融景入理,不堕轻佻。”可与此诗参看。
以上为【刘孝叔会虎丘,时王规父斋素祈雨,不至,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