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是谁像韩愈那样刚毅不屈地行走在险峻山路上?想要追随他的足迹,却不知该跟从谁。
昨夜的云层渐渐散开,晨光透出,此时独自看见山花红艳、溪水碧绿的明丽景象。
以上为【王晋卿所藏《着色山》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王晋卿:即王诜(shēn),北宋画家、驸马都尉,字晋卿,善书画,与苏轼交好。
2. 《着色山》:指用彩色绘制的山水画,区别于水墨山水。
3. 荦确(luò què):山石嶙峋不平的样子,亦形容道路艰险难行。
4. 何人似退之:意谓有谁能像韩愈(字退之)那样坚韧不拔。“退之”是韩愈的字。
5. 意行无路欲从谁:想追随某种理想或前贤的脚步,却发现前路迷茫,无所依从。
6. 宿云解驳:隔夜的云层开始分散、消解。“解驳”指云气散开。
7. 晨光漏:清晨的阳光透过云隙洒下。“漏”字写出光线穿透之态。
8. 山红涧碧:山花红艳,溪水碧绿,描绘出色彩明丽的山野景象。
9. 韩愈曾作《山石》诗:“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此诗化用其意境。
10. 苏轼常以韩愈自况,推崇其文章气节,在贬谪期间尤多引以为精神寄托。
以上为【王晋卿所藏《着色山》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友人王晋卿所藏《着色山》画作题写的两首诗之一。全诗借景抒怀,以自然山景为媒介,表达对前贤风骨的追慕与自身孤高情怀的寄托。前两句以韩愈(字退之)自比或喻画中人,突出其倔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和在困境中独行的孤独感;后两句转写晨光初现、云开雾散时山间红花碧水的绚烂景色,既是对画中“着色山”色彩鲜明的艺术再现,也暗含诗人历经困顿后豁然开朗的心境。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题画诗“以意胜”“寓理于景”的特点。
以上为【王晋卿所藏《着色山》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层次分明,情思深婉。首句“荦确何人似退之”,起势突兀,以设问方式将视线引向一位在崎岖山道上踽踽独行的人物形象,令人联想到韩愈笔下“山石荦确”的险途与士人砥砺前行的精神气质。次句“意行无路欲从谁”,进一步深化孤独感——不仅是物理上的无路可走,更是精神上的无人可依,透露出诗人身处逆境时的彷徨与坚守。
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沉重转向明朗。“宿云解驳晨光漏”写天气由阴转晴的过程,象征困境渐消、希望初现;“独见山红涧碧时”则如画卷徐展,呈现出浓烈鲜艳的视觉美感。“独见”二字尤为关键,既说明观景者之孤寂,又暗示唯有此等心境之人,方能领悟自然之美与人生真谛。
整首诗融合了对前贤的敬仰、个人的处境感慨以及对艺术之美的敏锐感知,将题画、咏志、写景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苏轼诗歌“理趣与意境并存”的特色。
以上为【王晋卿所藏《着色山》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此借退之诗意以写画境,而实寓己怀。‘意行无路’一句,正是东坡贬后心情写照。”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首句用退之《山石》诗意,而反衬出画中山势之奇,兼寓劲节之思。”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山红涧碧’,正写着色之妙,非水墨所能传神。东坡独具只眼,故能道破。”
4.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语极质朴,意极沉厚。前二句说人,后二句说景,而景中有人,在若有若无之间。”
5. 张道《苏亭诗话》:“题画诗贵不粘不脱,此诗以退之比画中人,又以‘独见’收束,得风人之旨。”
以上为【王晋卿所藏《着色山》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