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断尾的雄鸡原本畏惧被烹杀,近年来却因听经闻法而伴随修行。
但仍需将莲花漏(报时器)移开,因年老胆怯,又惧怕风霜侵袭,恐怕它不再啼鸣。
以上为【盐官绝句四首南寺千佛阁】的翻译。
注释
1. 盐官:唐宋时县名,属浙江嘉兴府,今海宁市一带。
2. 南寺千佛阁:盐官南寺中的楼阁,供奉众多佛像,为讲经修行之所。
3. 断尾雄鸡:典出《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古人认为雄鸡断尾以避被献作牺牲,此处喻苟全性命于乱世。
4. 本畏烹:指鸡因惧被宰杀而自残以求免,暗喻世人避祸心态。
5. 听法伴修行:指鸡常在佛寺听僧人讲经,似亦受佛法感化,参与修行。
6. 莲花漏:古代计时报时之器,形如莲花,故名。此处或指寺院晨钟暮鼓报时之具。
7. 还须却置:意为还需将其移开,以免惊扰。
8. 老怯风霜:年老体弱,畏惧寒冷与外界侵扰。
9. 恐不鸣:既指鸡因畏寒而不啼,亦隐喻年老气衰,不敢直言或奋发。
10. 绝句:四句诗体,此组诗共四首,此为其一。
以上为【盐官绝句四首南寺千佛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盐官绝句四首》之一,题中“南寺千佛阁”点明地点。全诗以“断尾雄鸡”起兴,借物喻人,抒写修行之志与暮年之惧。鸡本畏烹而断尾求存,今则听法修行,似有超脱之意;然终因年老体衰、畏惧风霜,仍心存怯懦,不敢高声。诗中蕴含对人生迟暮、志业难伸的感慨,亦透露出在佛理熏陶下寻求内心安宁的努力。语言简淡而意蕴深沉,体现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平和的一面。
以上为【盐官绝句四首南寺千佛阁】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断尾雄鸡”为意象,构思巧妙,寓意深远。首句“断尾雄鸡本畏烹”,用《左传》典故,点出鸡之生存本能——为避祸害而自残,象征人在乱世中苟且偷生的状态。次句“年来听法伴修行”,笔锋一转,写出此鸡久居佛寺,耳濡目染,竟也参与修行,仿佛渐有超脱之志。两句形成鲜明对比,由世俗之畏死到精神之向道,体现环境对生命的潜移默化。
后两句“还须却置莲花漏,老怯风霜恐不鸣”,陡然回落,揭示即便有所修持,终难摆脱生理之衰与心理之怯。莲花漏为报晓之器,鸡本当闻漏而鸣,但此鸡年老畏寒,连报晓都不敢,反需人怜悯移开漏器,以免惊扰。此中既有对衰老无力的叹息,也有对修行未竟、志气消沉的自嘲。
全诗看似写鸡,实则写人,尤其是诗人自身晚境之写照。苏轼晚年屡遭贬谪,虽寄情佛老以求解脱,然终不能完全忘怀世事,亦不免于身心疲惫。此诗以小见大,寓庄于谐,语浅意深,是其晚年绝句中的佳作。
以上为【盐官绝句四首南寺千佛阁】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十五引纪昀语:“借鸡说理,妙在不即不离。末二句写出老境畏缩情状,凄然可感。”
2.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托兴微婉,断尾畏烹,犹士之避患;听法修行,若有所悟;然终以老怯不鸣,见道之难成,志之难伸,非深知味者不能道。”
3. 《历代诗话》引清人冯应榴评:“语极诙谐,意实沉痛。鸡之老怯,正自况也。莲花漏本催人警觉,今反惧之,可见心灰已久。”
4. 《苏诗汇评》引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寓意甚深。断尾鸡本贱物,然经‘听法’二字点化,便有灵性。末言‘恐不鸣’,则修行虽久,终碍于形骸之累,盖叹老也。”
以上为【盐官绝句四首南寺千佛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