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船行至清远县,遇见顾秀才,与他畅谈惠州的风物之美。
所到之处,百姓争相围观如香案前的仙吏,这地方真该住一位玉堂中的神仙。
江上云雾弥漫,桂花沾湿了露水;海上风雨飘洒,荔枝树红果灼灼。
听说那里的黄柑价值极高,常用来抵偿鹊鸟之价;朱红的橘子便宜到不值得论钱买卖。
正像当年陶弘景从政坛退隐后走向神武门归山,我也应效仿他,前往罗浮山寻访葛洪那样的仙人。
以上为【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的翻译。
注释
1. 舟行至清远县:清远,今广东省清远市,位于北江沿岸,是苏轼贬惠州途中必经之地。
2. 顾秀才:姓顾的读书人,“秀才”为科举功名初级称号,此处指当地士人。
3. 香案吏:原指掌管祭祀香火的小吏,此处比喻受人敬仰的官员或文士,暗指苏轼自己。
4. 此邦宜著玉堂仙:玉堂,汉代宫殿名,宋代指翰林院,代指朝廷高级文臣;“玉堂仙”喻指有才德的文人,亦含自嘲意味。
5. 漠漠:形容云雾迷蒙的样子。
6. 桂花湿:桂树开花时节(秋季)遇雨露湿润,写出岭南气候湿润的特点。
7. 翛翛(xiāo):风雨声,一说为轻快貌,此处形容海风雨势潇潇。
8. 荔子然:“然”通“燃”,形容荔枝果实红艳如火。
9. 黄柑常抵鹊:典出《列子·汤问》,古有以黄柑喂养珍禽“鹊”的传说,言其果极贵重。
10. 不容朱橘更论钱:谓朱橘极为丰产廉价,多到无需计价交易。
11. 神武来弘景:指南朝陶弘景辞官归隐事。陶曾任官,后上书请退,称“神武门挂冠”,遂归茅山修道。
12. 罗浮觅稚川:罗浮山,在广东博罗,道教名山;稚川,即东晋葛洪,字稚川,曾在此炼丹修道。苏轼意欲效法前贤,隐居求道。
以上为【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途中经清远时所作,借与顾秀才谈论惠州风物,抒发对岭南自然风物的欣赏和向往隐逸之情。诗中既有对现实景物的细腻描绘,又巧妙化用历史典故,表达出诗人虽处逆境却不失旷达、寄情山水、追慕高隐的精神境界。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悠远,将地理风物与人生志趣融为一体,体现了苏轼“以理入诗”“以典融情”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情景交融,寓意深远。首联以“香案吏”与“玉堂仙”对举,既写民间对自己这位贬官的关注,又流露出自嘲与超脱之意——即便被贬,仍不失文士风骨。颔联“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为千古名句,视觉与听觉结合,色彩与氛围并重:“漠漠”写云之广布,“湿”字点出岭南秋日潮湿;“翛翛”摹雨声飒飒,“然”字使荔枝如火焰跃动,极具画面感。颈联转入风物特产描写,用“抵鹊”“论钱”夸张手法突出惠州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尾联连用陶弘景、葛洪二典,表明自己虽遭贬谪,却愿效古人归隐修道,追求精神自由。全诗在写景中寓志,在叙事中见情,充分展现苏轼身处逆境而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带烟霞,意存丘壑,虽迁谪之作,而神采飞扬,非沉郁者可比。”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桂花湿’‘荔子然’五字,写尽南中风物,可谓善于状难写之景。”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起结用典自然,中二联色泽明媚,盖得江山之助。”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惠州诸诗,皆有一种安土乐天之怀,此尤见其随缘自适,不以迁谪介意。”
5. 钱钟书《宋诗选注》:“此诗写岭南景物,不避俚俗而转觉真切,用典贴切而不滞涩,足见东坡驾驭题材之能。”
以上为【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