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瞪大眼睛,不知是谁在发怒;挺着大肚子,徒然空自膨胀。
千万小心不要去招惹蜈蚣,饥饿的蛇可不会轻易放过你。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翻译。
注释
1. 雍秀才:姓雍的读书人,生平不详,“秀才”为古代对儒生的通称。
2. 画草虫八物:指画家绘制了八种草间昆虫,可能包括促织、蜈蚣、蛇等。
3. 促纤:应为“促织”,即蟋蟀。“纤”或为传写之误,古籍中“促织”亦作“趋织”,因秋夜鸣声如催促织布而得名。
4. 睅目:眼睛突出的样子,形容愤怒或惊惧之态。
5. 谁瞋:谁在发怒。瞋,怒目而视。
6. 皤腹:大肚子。皤,白色而下垂的样子,多形容腹部肥大。
7. 空自胀:白白地鼓起肚子,比喻虚张声势而无实际力量。
8. 慎勿困蜈蚣:千万不要陷入与蜈蚣争斗的境地。困,陷入困境。
9. 饥蛇不汝放:饥饿的蛇不会放过你。汝,你。此句警示危险潜伏,强者伺机而动。
10. 此诗见于《苏轼诗集》卷三十一,原题《书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织》,为题画组诗之一。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注释。
评析
这首题画诗是苏轼为雍秀才所绘《草虫八物》中的一幅促织(即蟋蟀)图所作。全诗以拟人化的笔法,借描绘草虫形态与处境,寓含人生哲理。前两句刻画形象生动,后两句转为警诫之语,由物及人,暗喻世路险恶、弱肉强食的现实。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体现了苏轼题画诗“以小见大”“寓庄于谐”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极具张力。首句“睅目知谁瞋”以疑问语气切入,赋予促织以情绪——它瞪眼怒视,似有所怨,但“知谁瞋”三字又透露出其愤怒对象不明,或许只是本能反应,暗示弱者对外界的过度警惕。次句“皤腹空自胀”进一步刻画其外形,肚皮鼓胀,看似威武,实则“空自”二字点破其外强中干的本质。这两句既写形,又讽世,暗讽那些虚张声势之人。
后两句笔锋一转,从描写转入劝诫:“慎勿困蜈蚣,饥蛇不汝放。”看似对促织说话,实则是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蜈蚣已属毒物,难缠难斗,而“饥蛇”更是隐藏在背后的致命威胁。草虫世界如此,人间何尝不然?苏轼借此提醒世人:在复杂环境中,不可轻举妄动,更不可因一时逞强而招致灭顶之灾。
全诗以微小之物寄寓宏大哲思,语言冷峻幽默,节奏紧凑,转折自然,充分展现了苏轼题画诗“理趣盎然”“妙悟物理”的特点。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赏析。
辑评
1.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此诗:“语极诙谐,意极沉痛,东坡善以滑稽言深意。”
2.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题画小诗,寓意深远。‘睅目’‘皤腹’写形入神,‘饥蛇不汝放’一句,令人凛然。”
3. 清·冯应榴《苏轼诗合注》引查慎行语:“此等诗看似游戏,实含戒惧之意,盖东坡历经忧患,触物兴怀。”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借草虫之争喻人世险恶,以荒诞之笔出严肃之思,典型体现苏轼晚年诗风之老成冷峻。”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