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詹守带着酒前来拜访,我用前次唱和的韵脚作诗回应,姑且再酬和一首。
我随意地盘腿而坐,放声高歌,对着粗陋的瓦盆饮酒;烤炙毛肉的吃法,仿佛羌人那般粗犷豪放。
集市上传来呼喊声,邀约客人一同前来;我们清扫了渔矶石台,共同摆下酒樽。
山下孩童们争先恐后地围观舞蹈,江边早已埋骨的亡魂也似乎承受着今日的恩泽。
抬头望见孤云飘向西南,夕阳西下;我不禁羡慕那些归巢的乌鸦,它们尚能认得自己的村落。
以上为【詹守携酒见过,用前韵作诗,聊復和之】的翻译。
注释
1. 詹守:姓名不详,“守”或指其曾任郡守一类官职,为苏轼友人。
2. 用前韵:指沿用此前与他人唱和诗作的韵脚。
3. 箕踞:两腿张开而坐,形如簸箕,古人视为不拘礼节的姿态。
4. 老瓦盆:粗糙的陶制酒器,象征简朴生活。
5. 燎毛燔肉:烧去毛发并烧烤肉类,形容饮食粗犷。
6. 羌浑:泛指西北少数民族,此处借指风俗豪放。
7. 草市:乡村集市。
8. 渔矶:江边可供垂钓的石台。
9. 黄童:幼童。
10. 江干白骨已衔恩:暗喻战乱或灾荒中死者,如今因太平或祭祀而得以安息,蒙受恩泽。
以上为【詹守携酒见过,用前韵作诗,聊復和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贬谪生涯中与友人交往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他在困顿中仍保持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全诗以日常生活场景入手,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有对民间风俗的生动描绘,又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慨。尾联以“孤云”“落日”寄寓漂泊无依之感,而“归鸦自识村”则反衬诗人自身归宿难寻的怅惘,情感含蓄而深远。整体风格质朴自然,用典不露痕迹,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平淡而意蕴深厚的特色。
以上为【詹守携酒见过,用前韵作诗,聊復和之】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六句写实,后两句抒情,层层递进。首联以“箕踞狂歌”“老瓦盆”等意象勾勒出诗人不拘形迹、纵酒高歌的形象,配以“燎毛燔肉”的粗犷饮食方式,凸显其身处逆境却豪情不减的精神风貌。颔联转入人际交往,写草市传呼、渔矶置樽,展现乡野生活的淳朴与友情的真挚。颈联笔锋一转,由眼前欢娱延展至社会现实——黄童争舞是生之热闹,白骨衔恩则是死之静默,生死对照之间,透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尾联意境开阔,“孤云”“落日”构成苍茫暮景,与“长羡归鸦”形成强烈对比:乌鸦尚知归巢,而诗人宦海浮沉,屡遭贬谪,归宿何在?此问虽未明言,却尽在不言中。全诗意象丰富,语言质朴而内蕴深厚,充分体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詹守携酒见过,用前韵作诗,聊復和之】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情景交融,于闲适中见悲慨,尤以末二语寄托遥深。”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前六句极写乐事,然‘白骨衔恩’一句顿起沉痛,结处归鸦之叹,愈觉身世之悲。”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东坡晚年诗多此类,不事雕琢而意味悠长,此作可见其随物赋形之妙。”
4. 钱钟书《宋诗选注》:“‘长羡归鸦自识村’一句,以物之有归反衬人之无定,语浅而情深,最得风人之致。”
以上为【詹守携酒见过,用前韵作诗,聊復和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