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石龙虽有口,却无根可依,泉水自在流淌,不知是谁在吞吐。倘若真的相信众生本来清净无垢,那么这泉水又从何处去分辨寒与温呢?
以上为【余过温泉,壁上有诗云:直待众生总无垢,我方清冷混常流。问人,云:长老可遵作。遵已退居圆通,亦作一绝】的翻译。
注释
1. 余过温泉:我路过一处温泉。余,我。
2. 壁上有诗:墙壁上题有一首诗。
3. 直待众生总无垢,我方清冷混常流:直到所有众生都洁净无污,我才愿意以清凉之身汇入寻常水流。此为他人所题诗句,表达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之意。
4. 长老可遵作:长老可遵(即圆通可遵禅师)所作。可遵,北宋禅僧,号省翁,曾住持庐山圆通寺。
5. 遵已退居圆通:可遵已退隐居住于圆通寺。
6. 石龙有口口无根:石雕的龙有口,但口并无根源,比喻泉水从石龙口中流出,却非真有生命吞吐。
7. 自在流泉谁吐吞:泉水自然流淌,究竟是谁在吞吐呢?暗指非人力或神力主宰,乃自然之理。
8. 若信众生本无垢:如果真正相信众生本性清净无染。此出自佛教“人人皆有佛性”“自性本净”之说。
9. 此泉何处觅寒温:既然本性清净,则寒泉与温汤的区别亦是虚妄分别,何必执着?
10. 苏轼此诗实为对前人洁癖式出世情怀的反思,主张当下即是、不离世间而证清净。
以上为【余过温泉,壁上有诗云:直待众生总无垢,我方清冷混常流。问人,云:长老可遵作。遵已退居圆通,亦作一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途经温泉时所作,缘于壁上题诗引发哲思。前人诗云“直待众生总无垢,我方清冷混常流”,意谓唯有当一切众生皆清净无染时,自己才愿回归平凡之流,寓托高洁自守之志。苏轼反其意而用之,以禅理驳诘:若众生本自无垢,则清浊寒温之别本属虚妄,何须等待?诗人借泉喻心,以自然之流动比照佛性本净,体现其融通儒释、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全诗语言简淡,设问巧妙,理趣盎然,是典型的东坡式哲理诗。
以上为【余过温泉,壁上有诗云:直待众生总无垢,我方清冷混常流。问人,云:长老可遵作。遵已退居圆通,亦作一绝】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温泉为引,由壁上题诗生发禅机,展现出深厚的佛学修养与辩证思维。首句“石龙有口口无根”写景奇崛,以拟物开篇,赋予静物以动态意象,却又立即点破“无根”,暗示表象之虚幻。次句“自在流泉谁吐吞”进一步追问泉源,否定人为或神力操控,强调自然无为,呼应道家“道法自然”与禅宗“任运自在”之旨。后两句转入哲理思辨,针对“众生无垢”方可入流之说,提出反诘:若众生本净,则清浊寒温皆属分别妄念,何须等待?此问直指佛性当下具足、不假外求的核心理念。全诗短短四句,由景入理,由疑入悟,结构紧凑,语浅意深。其妙处在于不正面立论,而以设问点破执著,体现了苏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他融合三教、圆融无碍的人生智慧。
以上为【余过温泉,壁上有诗云:直待众生总无垢,我方清冷混常流。问人,云:长老可遵作。遵已退居圆通,亦作一绝】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二引查慎行曰:“此因可遵题壁诗而作,翻其意以明性地本净,不待涤除而后清也。”
2. 《纪批苏诗》卷二十评:“语带禅机,不落痕迹。前二句写景中含理,后二句翻案生新,的是东坡手段。”
3. 《宋诗钞·东坡集》评:“借泉发议,机锋凛然。‘若信’二字,轻轻一转,便破前人执相。”
4. 《历代诗话》引《艇斋诗话》云:“东坡诗多理趣,如此类者,非妙悟不能道。”
5. 《唐宋诗醇》评:“托兴幽微,言近旨远。石龙吐泉,本属人工,而曰‘谁吐吞’,见造化无心;众生无垢,本属佛理,而曰‘何处觅寒温’,见对待俱遣。此真能超乎象外者矣。”
以上为【余过温泉,壁上有诗云:直待众生总无垢,我方清冷混常流。问人,云:长老可遵作。遵已退居圆通,亦作一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