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柳絮飘飞之时,竹笋正脱去斑驳的外壳,两位风雅长者相对开启山居之门。我为你寻来阳羡的雪芽茶,你也应以惠山的乳水相赠。竹席生凉,白昼绵长,安然入眠;昔日玉堂起草的华章,如今也如落花般归于人间。愿我们能在乡里之间互帮互助,共度缓急,如同百姓共享桑柘之荫,安享十亩田地般的闲适生活。
以上为【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裏之约云】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唱和。
2. 完夫:宋代文人蒋之奇,字颖叔,号完夫,苏轼友人。
3. 卜居毗陵:选择定居于毗陵,即今江苏常州。苏轼晚年贬谪后归居于此。
4. 庐裏之约:约定在乡里共建屋舍,同居共处。“裏”通“里”,乡里之意。
5. 笋箨(tè)斑:竹笋脱去的外皮上有斑纹。
6. 风流二老:指苏轼与蒋之奇,皆年高德劭,风雅不俗。
7. 开关:开启门户,引申为开始隐居生活或迎友相聚。
8. 雪芽:上等春茶,尤指阳羡茶。阳羡,今江苏宜兴,产名茶。
9. 乳水:甘美之水,此处特指惠山泉水。惠山,在无锡,其泉为唐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
10. 竹簟(diàn):竹席。凉风:一作“清风”。
11. 玉堂制草:指在朝廷翰林院起草诏令文书。玉堂,翰林院别称。
12. 落人间:比喻文章才华不再用于庙堂,而流传于民间。
13. 应容缓急烦闾里:希望在生活有急难时能互相帮助。闾里,乡里邻里。
14. 桑柘聊同十亩闲:借用《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意,表达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田园理想。
以上为【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裏之约云】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表达了其退居常州(毗陵)后向往田园、淡泊名利的生活志趣。诗中“风流二老”指诗人与友人完夫,二人相约结庐而居,共度余生。全诗语言清丽自然,意境恬淡悠远,既有对友情的珍视,又有对山林隐逸生活的满足与期待。通过茶、水、竹簟、玉堂等意象的对比,凸显了从仕途到田园的身份转变与心境升华。尾联化用《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典故,寄托了诗人回归民间、与邻为善的理想生活图景。
以上为【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裏之约云】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由仕而隐的平和过渡。首联以“柳絮飞”“笋箨斑”点明初夏时节,景物清新,暗喻生机与更替,同时“风流二老对开关”赋予隐居以高雅情致。颔联写茶与水的互赠,既是实写日常交往,又象征精神交流的清雅脱俗。阳羡雪芽与惠山乳水均为江南名品,彼此馈赠,体现知己间的默契与尊重。颈联笔锋一转,由山居之乐回望往昔玉堂生涯,“玉堂制草落人间”一句意味深长,既无悔恨,亦含超然,将曾经的功名文字视为尘世浮华,坦然归于民间。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愿与邻里共度缓急、共享田园之乐的愿望,境界开阔而质朴。全诗融合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与人生哲理,语言冲淡而不失韵味,是苏轼晚年诗歌“绚烂归于平淡”的典型代表。
以上为【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裏之约云】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意厚,可见晚年襟怀之旷达。”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五六写得洒落,‘落人间’三字最有意味,非久历宦途者不知此语之沉痛而超脱。”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应容缓急烦闾里’,见公虽遭放逐,而爱人之心未尝少减,蔼然仁者之言。”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晚年诗多此类,不尚雕琢,纯任自然,而情味弥永。”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和友人诗往往随事抒感,此篇则专写退居之乐,语似闲适,实寓身世之感。”
以上为【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裏之约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