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偶然来游古老寺院,美景随目光所及自然呈现。
山岩上有高僧静坐,林野间见隐者独行。
极目远望直至沧海渺远,沉吟良久但见暮云平展。
此等境界真难以常至,登临之际暂令心怀舒展。
以上为【宝积寺】的翻译。
注释
宝积寺:宋代寺院,据《嘉泰会稽志》载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景逐眼前生:意象化表达,谓美景随视线移动自然呈现
野客:山野隐士,或诗人自指
望穷:极目远眺
适情:使心情安适舒畅
以上为【宝积寺】的注释。
评析
此诗创作于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期,展现其历经宦海沉浮后追求心灵安顿的精神状态。全诗以“偶来”起笔奠定闲适基调,中二联通过“高僧坐”与“野客行”的动静对照、“沧海远”与“暮云平”的时空延展,构建出立体化的禅意空间。尾联“暂适情”的“暂”字尤见匠心,既承认超脱的瞬时性,又暗含对现实羁绊的清醒认知,体现陆游山水诗中特有的“入世中的出世”情怀。
以上为【宝积寺】的评析。
赏析
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重意境的层递:首联以“偶来”开启无意间的审美邂逅,颔联用“高僧”“野客”点染人文气息,颈联通过“沧海”“暮云”将视野推向无限,尾联收束于“暂适情”的生命体悟。诗人巧妙运用视觉推移手法——“眼前生”的近景,“林间行”的中景,“沧海远”的远景,最终融于“暮云平”的浑融之境。这种由实入虚、由近及远的空间经营,既承袭王维山水诗的禅画意境,又带有宋诗特有的理趣反思,在简淡笔墨中蕴藏著“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追求。
以上为【宝积寺】的赏析。
辑评
明·瞿佑《归田诗话》:“放翁晚年闲适,《宝积寺》等作,得摩诘余韵”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剑南诗稿》中如《宝积寺》一类,闲澹中自具波澜”
近代·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此诗淳熙十三年作于山阴,可见务观观物心态”
以上为【宝积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