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深夜来到永乐村文长老的寺院,此时文长老正卧病在床,已退居静养。
夜里听闻这位巴地老僧人躺在荒僻的村落中,我便在三更时分,冒着月色前去叩门探望。
过去种种,仿佛才刚过去一年,却已如昨日般清晰;如今我尚且未死,还能与你重叙旧情。
你虽年老,并非因思念故土而感伤,但我们的情谊却因此更加深厚;如今你因病不再开堂讲法,可你的道行却因而更加令人敬重。
只有那一只孤独栖息在旧日庭院中的仙鹤,抬头看见来客,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语。
以上为【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的翻译。
注释
1. 永乐:地名,唐代有永乐县(今属山西芮城县),此处或指浙江吴兴之永乐乡,为文长老所居之地。
2. 文长老:即文及禅师,苏轼友人,为当时著名僧人,曾住持吴兴永乐院。
3. 卧病退院:因病退居,不再主持寺院事务。
4. 巴叟:巴地老人,此处借指文长老,因其原籍或曾居巴蜀之地。
5. 三更: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现代晚上11点至凌晨1点。
6. 往事过年如昨日:意谓时光飞逝,往事虽经年,却宛如昨日。
7. 此身未死得重论:庆幸自己和对方都还健在,得以重新叙谈旧事。
8. 老非怀土情相得:虽年老而不恋故乡,但彼此情谊反而更加深厚。
9. 病不开堂道益尊:因病不能讲经说法,但其道德修养反而更受尊敬。
10. 孤栖旧时鹤:象征寺院的孤寂与主人的清高,亦暗喻文长老的高洁品格。
以上为【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探望病中老友文长老所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诗人以“夜至”开篇,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凸显对老友的关切之情。“巴叟”“荒村”“三更月下门”等意象勾勒出一位隐居高僧的形象,也映衬出诗人不辞深夜前来的深情厚谊。中间两联由景入情,既回顾往昔,又感慨人生,抒发了生死未忘、友情长存的深沉情感。尾联以孤鹤拟人,含蓄隽永,将无法言尽的悲悯与思念寄托于物象之中,余韵悠长。全诗融叙事、抒情、写景于一体,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内敛而又不失哲思的特点。
以上为【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晚年所作,风格沉静内敛,情感真挚动人。首联以“夜闻”“三更月下门”写出诗人得知友人病讯后急切探望的情景,动作细节中饱含深情。“巴叟卧荒村”一句,既点明地点人物,又渲染出一种远离尘嚣、孤高清寂的氛围,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感慨时间流逝与生命无常,却又在庆幸中透出温暖的人情味——生死之间,犹能相见,实为人生一大慰藉。颈联转写文长老的品格:“老非怀土”见其超然,“病不开堂道益尊”则赞其德行之高,即便退隐,声望愈隆,体现苏轼对精神境界的推崇。尾联最为精妙,以“孤鹤”收束,赋予其“似长言”的神态,既是拟人,又是诗人内心情绪的投射。鹤本无情,却似有千言万语欲诉,实则是诗人面对病中老友时难以言表的复杂心绪——怜惜、怀念、敬重、悲悯,尽在不言中。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堪称苏轼晚年酬赠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晚年诗多萧散有致,此篇清冷如画,情致宛转,尤见交谊之笃。”
2. 清·纪昀《苏诗汇评》引翁方纲语:“‘惟有孤栖旧时鹤’一句,写尽荒院寥落,而情在言外,真化工之笔。”
3. 《历代诗话》载:“此诗不事雕琢,而自然感人。‘此身未死得重论’,语极沉痛,亦极欣慰,非阅历深者不能道。”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通体清空一气,结处以物寄情,尤为妙绝。东坡于禅理浸淫既久,故能于寻常景物中见深远意。”
以上为【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